世界艾滋病日由来
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2022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Equalize”,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共抗艾滋,共享健康”。
艾滋病的概念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而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后期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根治艾滋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可分为HIV-1和HIV-2两种血清型,其中,HIV-1是全球主要流行株。HIV-2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呈局部性流行,中国以HIV-1为主要流行株。
生存环境:HIV离开人体后的生存能力极差。常温下,HIV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生存数小时;在干燥环境下难以存活;HIV对热敏感艾滋病急性期,在56°C 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100°℃ 处理20分钟可完全灭活。
灭活作用:酒精、含氯等常用消毒剂对HIV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潜伏状态:HIV听起来很菜,但是!HIV一旦进入你的身体就像潜伏在人体的卫士一-在你的CD4淋巴细胞内搞破坏,使你的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你会对外界中很弱小的病毒细菌毫无还手之力,从而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
艾滋病检测的窗口期
现阶段,HIV检测的常用感染标志物包括:
被检出的时间先后顺序为HIV核酸、抗原、抗体(参见下图)。
艾滋病的感染途径
1、性接触传播
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2、血液传播
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制品、静脉药瘾者共用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膏。
3、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哺育感染。
4、高风险人群:主要有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an sex with man,MSM)、静脉注射毒品者、与HIV/AIDS患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人群、性传播感染(STI)者。
艾滋病的临床分期(2021年诊疗指南)
根据感染后的临床表现,HIV感染的全过程可分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3个期。
1、急性期
通常发生感染HIV的6个月内。部分感染者在急性期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相关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测到HIV RNA和P24抗原,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倒置。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肝生化指标异常。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4~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由于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
3、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终末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不明原因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 ℃以上,>1个月;
(2)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d),>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真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菌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病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卡波西肉瘤、淋巴瘤。或者确诊HIV感染,且 CD4+T淋巴细胞数
国内抗逆转录药物汇总(2021诊疗指南)
注意!注意!注意!重要的事说三遍!
如需确诊是否感染,需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或者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避免盲目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艾滋病认识的误区
艾滋病暴露前预防(PrEP)
1、暴露前预防是指当未感染HIV的人面临高HIV感染风险时,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被感染可能性的生物学预防方法,以下简称PrEP。【暴露前是指“事前用药”】
2、暴露后预防(以下简称PEP)强调的是“暴露于高HIV感染风险之后”,是指尚未感染HIV的人在发生可能的HIV暴露后,在72小时之内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连续服用28天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这一预防方法适用于HIV高危行为发生次数较少或频率较低的人群。【暴露后是指“事后阻断”】
3、哪些人群适合暴露前预防?
HIV高危行为更频繁的人群,则更适合采用暴露前预防。据2021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PrEP适用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者(MSM)、不使用安全套的男性、跨性别者、性工作者、多性伴者、STI患者、共用针具或注射器者等,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自行服药。
4、暴露后阻断用药作用机制
5、预防效果如何?
世界卫生组织在《为预防艾滋病感染病毒采取暴露后预防治疗》中指出,如果在可能出现艾滋病毒高危暴露后,及时开始HIV暴露后预防治疗,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成功率高达99%,最晚不能超过72小时,且连续服用28天才有效。
研究表明,坚持每日服用PrEP药物可大幅降低通过性传播感染HIV的风险(降低99%),对于男男性行为人群,每周服用4次的预防HIV有效性可达96% 。
6、暴露前该如何用药?
服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每日服药,另一种是按需服用方案。
每日服药:推荐HIV高风险人群每日服用PrEP药物(含替诺福韦TDF和恩曲他滨FTC),每24小时口服1片。
按需服用方案:仅推荐用于出生性别为男性且未服用外源性雌二醇类激素的人群,以上人群可通过按需服用方案预防经性行为感染HIV。按需服用方案又称“2-1-1方案”,即在预期性行为发生前24小时口服2片PrEP药物;在性行为发生后,距上次服药24小时内服药1片,48小时内再服用1片。
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
目前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重要的途径,这里图文并茂讲述男用安全套和女用安全套的使用,使用安全套也需要注意10条误区。
1、男用安全套正确使用
2、女用安全套正确使用
3、安全套使用误区(通常指男性安全套)
误区01 :使用前就展开
大多数避孕套呈环状,使用时顺势向下慢慢展开。提前用手展开可能损坏避孕套,出现多余褶皱,使得佩戴困难。
误区02 :使用前没有检查
避孕套也有保质期和存放条件,使用前应检查清楚。避孕套需保存在阴凉、干燥和不接触酸、碱、油的环境中,如果放在裤袋或钱包里,它可能被钥匙、硬币、指甲等划伤,影响避孕效果。
误区03 :使用时没有排空前端的空气
避孕套顶端的储精囊会存留空气,使用前需轻轻一捏,将空气排空,否则容易破裂,还可能导致外漏。
误区04 :选错尺寸
避孕套是有型号的,过紧容易破裂艾滋病急性期,过松容易脱落。建议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型号。
误区05 :用错正反面
把避孕套的正反面搞错,不仅不舒服,还容易脱落。
误区06 :戴得太早或太晚
时间过早会让表面过于干燥,容易破裂;时间太晚则会大大降低避孕效果。
误区07 :用牙齿撕开包装
有些人为了增加趣味,会用牙齿撕开包装,但这容易让乳胶破裂,影响效果。此外,还要避免使用剪刀剪开包装,以防划破。
误区08 :越薄越好
市面上不少避孕套增加了超薄、浮点或香味的功能,吸引消费者。但避孕套不是越薄越好,这与个人身体情况有关。而且浮点、香精等功能可能引起过敏,应谨慎尝试。
误区09 :用错润滑剂
避孕套通常已经添加了润滑剂,如果需要额外添加,应选择水溶性润滑剂,避免油性润滑剂。油性润滑剂会使乳胶降解,造成漏裂。
误区10 :撤出时间不当
撤出太晚,应该该阴茎没有完全疲软状态下取出,避孕套容易脱落在体内,导致液体漏出,意外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