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随着艾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愈来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开始出现,其中艾滋病恐惧症是主要的表现之一。专家表示,艾滋病恐惧症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身心健康,其不良后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正视。
各种恐艾症,令人匪夷所思
“医生好!前几天在旅馆的床头桌上,手碰到了疑似人体分泌物的液体,后来我赶紧去洗了个澡。洗过后,却发现脚背上好像有新抓伤的伤口……非常非常担心传染上艾滋病,我又不能将所有的行李都扔了,真烦恼、真害怕!我该怎么办?”
还有位年轻人在电话中咨询说他十多天前在超市买了条大裤衩,后发现裤衩裆部有一处黄色污迹。“我担心这不会是有人故意沾上去含HIV(艾滋病病毒)的液体吧!我脖子有条细小的划伤(未发现出血,但涂酒精时疼),而与该裤衩混洗的衣服与脖子的划伤处接触会不会也有危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葛凤琴说,临床上,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恐艾症人群,有的人把“感染”过程说得神乎其神,有的人怀疑被感染原因牵强附会、令人啼笑皆非,可以说对艾滋病的恐慌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葛凤琴说,不少人会对很多小概率事件或不可能事件,假想出“万一怎样”的情境,然后惶恐不安。有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后来发展到了一种对于他们所假想的感染的妄想状态,甚至表现出自杀倾向。其实过度恐慌也是病——艾滋病恐惧症。
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简称恐艾症患者)?葛凤琴说,是指那些反复多次地接受血清检测和临床评估,虽然结果呈阴性,但却一直坚信自己具有与引发艾滋病的病源——艾滋病病毒相关的感染症状的个体。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国内专家提出它是一种混合性神经症,其核心症状可表现为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症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也可同时伴有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相类似的躯体症状。疾病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高危行为历史以及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HIV相关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患者内心痛苦,反复求医。
专家表示,该病与其本身脆弱、敏感的人格特质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这部分人相对内向、胆小,怕丢面子、失去家庭,容易紧张和神经过敏。因此,恐艾者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强迫联想。
杜绝恐艾症,洁身自好是关键
“预防恐艾症,洁身自好是关键,不碰一些高危行为,就不会惹病上身。”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性病临床防治室主任王千秋表示,对艾滋病认识存在误区是造成恐惧的原因之一。“有的人喜欢上网搜索,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一知半解,就容易引起恐慌。”其实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一般的消毒剂都能杀死该病毒,只要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制品,就不必担心被感染。当然如果真发生过危险的性行为,还是要到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
专家表示,有调查显示,恐艾者中超过半数的人有过婚外性行为或与从事性交易的人有过密切肢体接触。他们因此受到内心的谴责,怕染病后会给家人带来灾难,也害怕社会的歧视,因而产生自身的罪恶感,这种矛盾冲突无法解脱,被压抑到内心深处,转化为对疾病的恐惧。
艾滋病病毒传播至少需同时具备下面三个条件:对方须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接触了艾滋病病人的体液,如血液、精液等;身体表面有伤口,这样病毒才可能入侵。需要强调的是,除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外,构成传播还需要有一定的病毒数量、外来压力(如持续来回的摩擦和多个轻微破损共同作用),这样才可能造成感染,皮肤伤口的一般触碰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葛凤琴说,恐艾者由于自身对健康的过分关注,或是因其特定的人格特质及相关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处于不安、焦虑中,导致他们对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艾滋病自述,如一旦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实际上这些与HIV感染相类似的躯体症状,多半是因持续的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自主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被恐艾者错读为“艾滋病症状”。因此,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不看症状靠检测。在感染“窗口期”过后,阴性的检测结果即可排除HIV感染。
克服恐艾症,从心理健康开始
“实际上,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御机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所所长傅更峰说,关键是不能过度,要相信科学,一旦确认自己度过了窗口期,经正规机构检测HIV抗体为阴性,就可以完全排除艾滋病病毒感染,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
傅更峰提醒说,不要相信症状,很多人怀疑感染了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状有关,事实上艾滋病并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从医学的角度讲艾滋病自述,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恐艾者几乎人人都自述有类似的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就是阴性,这足以说明症状并不可信。也不要过度沉迷于网络和论坛,纠结其中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说法。可尝试转移注意力,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团体性活动,研究表明,适度健身、户外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在放下心理包袱后,很多所谓的症状会不治而愈。恐艾者在经过自己的各种努力后,仍不能摆脱心理的负担和痛苦者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与心理治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