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晓媛 吕媛媛):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在社会群体中,20-29岁、50-59岁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目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艾滋病发病率处于低流行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物医药学的不断发展,我国艾滋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但同时,社会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偏见、歧视和误解依然存在。
艾滋病可防可治,患者寿命接近正常人的寿命
北京地坛医院副主任护师王克荣,从1997年开始从事艾滋病护理至今已经20多年,在艾滋病防治护理领域作出过突出贡献。她曾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获“南丁格尔”奖章和英国“贝利·马丁奖”。
她告诉央视网记者,中国“抗艾”多年来,不管是艾滋病患者的治疗还是生活,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早的时候,艾滋病是无药可治的,采取最多的是一些对症的治疗,患者反复住院以后,面临的就是100%的死亡。此外,早期艾滋病是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消毒隔离非常严格。
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艾滋病现在可以说是可防可治的,通过联合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人自述,患者基本上已经能够活到接近正常人的寿命。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不断认识,社会的接纳程度都有很大程度提升,现在艾滋病其实就是一个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是最大的认知误区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发布的其中一篇研究中提到,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共有105.3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累计报告死亡35.1万人。在中国,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诊断延误、主要人群的艾滋病病毒风险继续上升。
王克荣认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其实是社会大众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从她的工作经验来看,很多患者都清楚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但直到自己被确诊感染仍觉得不可思议。
虽然,接吻、拥抱、吃饭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传染艾滋病,但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青少年还是要加强保护意识,远离毒品、慎重交友,此外切忌酗酒。在王克荣接触的多个案例中,她发现很多患者就是在喝醉的情况下发生了不安全的性行为。
在她接触患者中,一些人感染了以后,其实自己也不知道。绝大多数的病人确诊后心理路程是非常痛苦的。大部分人还是会想到去保护别人,好好治疗。但是在社会的偏见中,他们常常也会自我否定、自我歧视。所以,消除偏见,反对歧视很重要。
艾滋病有“后悔药”,即便感染也可以生出健康的孩子
一名以防艾为专职工作的志愿者曾在防艾科普工作中发现,“知道并不代表能做好防护”。很多时候,人们对知识很了解,但在行动当中未必会遵从。
王克荣告诉央视网记者,2020年,我国新发病例中大概97%是通过性行为传染的。如何确定自己是否被感染?可以去药店买试纸自行检测,也可以去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做正规的检测。
此外,针对一些高危行为,也可以通过药物阻断,进行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
她强调,即便是暴露后预防,能够阻断艾滋病传播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但要注意服用阻断药物不能超过72小时,越早服药越好,最好是两小时之内,并且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艾滋病患者能不能结婚生子?对此,王克荣说,其实,艾滋病患者跟正常人一样。不管是“单阳”家庭,还是“双阳”家庭艾滋病人自述,在医生的指导下,都能生出健康的宝宝。
她介绍,北京地坛医院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做了有100多例母婴阻断,没有发现一个被感染的孩子,有的艾滋病患者家庭已经准备要生三胎了。
距离1981年全球首次报告发现艾滋病病例,已经过去整整40年。从无药可治到可防可治,与时俱进的不应只是科学技术,还应该有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和对艾滋病患者的基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