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艾滋病时,绝大多数人仍然抱有无知性偏见和歧视。直到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与艾滋患者握个手都可以传播HIV。
而在前几年,大众对艾滋病的宣传也过于激烈,导致人人“谈艾色变”。面对艾滋病最可怕的是无知,对那些被忽视的艾滋病真相以及艾滋病患者的现状,我们有理由了解更多。
今天,为了帮助更多人进一步的了解艾滋病,39健康网采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就艾滋病的相关话题做出科学详细的解答。
全球仅79%HIV感染者知晓自身状态
其实,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是一种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等体液也含HIV。因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注射传播、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如使用HIV携带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
艾滋病传播途径可以说是已经非常明确,然而,大众依旧对其缺乏足够的认知。比如,当下依旧有许多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对艾滋病的发生抱以侥幸的心理。另外,也有许多人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在学校或单位如果被发现有人是艾滋病患者,其他人便会不敢跟他一起吃饭或在一个办公室开会。
在此,需要辟谣的是,艾滋病一般不会经食物、水、昆虫或无意接触而传播。而当下,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瘾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输血及女性感染者的新生儿等。而根据《2019年上海市艾滋病疫情通报总结》,经性途径传播仍是本市艾滋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并且继续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60岁及以上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增加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数据,截止 2019 年,全球仅有79%的HIV 感染者知晓自身的感染状态,这也提醒感染者应该持续检测病毒,了解治疗的进展,以随时更新自己的治疗方案。
暴露后预防治疗不可超过72小时
检测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实验方法,但是眼下,有人认为艾滋病是无法治愈的,即使发现了也无法得到根治,因而不愿意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实际上,早期接受检测可以获得诸多益处,如果监测结果是阴性可以减轻思想负担,若及时发现HIV感染可以接受早期观察和治疗,延缓艾滋病的发展,同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家人,防止将病毒进一步传播给他人。
此外,据世界卫生组织《为预防艾滋病毒感染采取暴露后预防治疗》中指出,如果在可能出现艾滋病毒感染暴露后及时开始HIV暴露后预防治疗,可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达89%。2018年《中国职业暴露后预防指南》指出,医疗保健机构中接触HIV暴露源的医护人员在发生HIV高危感染的可能后艾滋病急性期,应尽快(暴露后2小时内)开始暴露后预防治疗,最好不超过72小时。
一般认为,高危行为后尤其是急性期,如果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暴露后预防就可以避免感染。如果超过24小时,甚至在72小时之后再去用药,就不能完全阻断,但是可以推迟HIV病毒的储存库,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慢性化。如果能够有整合酶抑制剂长期治疗的话,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可以健全。
所以,艾滋病患者如果能够抓住急性期进行治疗,就可以将免疫功能完全保护起来,在无症状期、发病期都要第一时间进行抗艾滋病病毒治疗。
艾滋病重点观察对象有6大类
由于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注射传播和母婴传播,所以,艾滋病的重点观察对象应该是以下6类:
一是,所有吸毒人员;
二是,所有卖淫嫖娼人员,营业性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与艾滋病高危人群有性接触者;
三是,艾滋病疑似就诊者,要求做艾滋病毒检测者,或艾滋病感染患病率大于1%的地区的就诊者;
四是,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的孕产妇艾滋病急性期,HIV/AIDS阳性的配偶子女,患艾滋病或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
五是,男同性恋者、两性恋者;
六是,曾用过国外进口血液制品者,特别是血友病患者。
对于上述艾滋病高危对象要加强筛查,做到尽早检测,尽早确诊,尽早隔断。而在筛查后,下一步就是对确诊患者进行相关治疗。
有研究表明,通过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可使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帮助他们重建免疫功能,恢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而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治疗HIV的单一片剂(STR)方案已被广泛使用,HIV治疗迎来以FTC/TAF为核心的整合酶单片剂时代。
未来,我们也有理相信,随着国家政策助力,艾滋病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以及创新药物和创新疗法不断推陈出新,更多艾滋病患者能够从创新治疗中获益,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精彩人生。
#健康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