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危行为后,Ta得知自己有可能会患上“艾滋病”,从而深陷“艾滋”的恐惧中久久不能自拔…短短时间内去医院做了数十次检查,坚信自己染病同时,认为医院目前能力还不足以将其检测出来,症状表现为:
谈到艾滋病时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害怕;
日常担心自己可能感染或已经感染艾滋病;
会因为身体某些异常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
极力回避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场所和物品…
如果,你符合其上任意一条或者多条,那你算是迈入了「隐形恐艾人口」的行列。
要知道,艾滋病是一种病,害怕艾滋病也是一种病。
什么是“恐艾”?
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来源:百度百科)
症状不同,“恐艾”程度有有所不同?
严格来说,恐艾症属于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多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压抑不能自我纾解。恐艾程度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大致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焦虑型
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三个字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和紧张,常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同时伴有坐立不安、唉声叹气和不停走动等行为举止。
2.恐惧型
对艾滋病和与其相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产生恐惧,接触到恐惧事物时表现出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症状。如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和艾滋病人表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和各自器械表现出害怕之感。
3.强迫型
因为担心自己被传染艾滋病,从而处处小心,极力回避可能被感染的各种场所。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伴有反复清洗行为,洗手、洗衣服、洗澡等,甚至用酒精消毒液等进行擦洗。严重者还要戴口罩、手套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严重到极致者还会终日闭门不出。
4.疑病型
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到处检查,四处求医,即便拿到阴性确诊单也不能打消疑虑。对艾滋病疑似症状非常敏感,一旦出现相似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医生没有检查出来,接着便极度恐惧,万念俱灰。
今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知晓自己的HIV感染情况”。截止2017年底,3/4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知晓自己的感染情况。
要想远离“恐艾”,就要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不要看到有疑似症状就自动对号入座,要相信科学的检查结果,尽早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何摆脱“恐艾”阴影?
1.你需要了解什么情况下自己才有可能患上艾滋病?
只有进行了高危的行为才有可能感染艾滋,比如:
·通过性途径的高危行为
高危性行为指的是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以及有多个性伙伴等。
·通过血液途径的高危行为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检测血液或血制品;救护伤员时,救护者破损处皮肤接触到伤者血液,且另一方是艾滋病毒携带者。
还有可能是日常生活细节不注意引起的血液传播,如纹身、理发、扎耳洞、美容、修脚等未消毒器具,或者与他人共用刮胡刀、牙刷等。
·通过母婴途径的高危行为
艾滋病毒呈阳性的女性未做母婴阻断怀孕并生育、哺乳。
2.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艾滋”?
想要判断自己是否感染HIV,只有去正规机构做检测方可知晓恐艾恐艾,千万不能在还未得知患病与否的情况下给自己加戏。在不确定高危行为是否安全的情况下,不要将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直接接受HIV抗体检测才能救自己。
3.怎样缓解“恐艾”症状?
·相信科学机构的检测
做了抗体检测为阴性后即可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自己吓自己。
·不盲目相信所谓的症状
艾滋病急性症状和平时得的病确实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出现急性艾滋病症的情况实际上非常少,从医学角度上来说,症状并不能作为是否感染的标准。
·尝试转移注意力
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减轻忧虑,然后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疑似症状会不药而愈。
不论是普及医学常识,还是转变固有观念,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摆脱偏见,不带有色眼镜看人急需我们每个人落实到行动上。希望每个人都能远离艾滋的魔爪,保护好自己,意外发生的高危行为都是虚惊一场,所有人都有小确幸~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