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很多人一听说艾滋病就很恐慌,还会带着歧视的眼光看待艾滋病患者;而不少艾滋病患者以为患了这种病就离死亡不远了。其实,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也是一种慢性可控的疾病。只要严格遵照医嘱服药,艾滋病人生存期也很长艾滋病初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为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艾滋病歧视,即日起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世界艾滋病日”系列宣传活动,将通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传单等方式,增强市民健康意识、自律意识,营造全民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艾滋病是可治疗的慢性病
大众一说到艾滋病就很恐慌,到底什么是艾滋病?区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艾滋病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其发病后常见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现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血疱、淤血斑等;持续发热;肺炎、肺结核、咳嗽、呼吸困难、便血等。
据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存活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淋巴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因此艾滋病初期,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但日常生活中的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公用餐饮具,共用办公用具、工具、电话、钱币,共用卫生间、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另外,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谈艾色变”,为什么大众对艾滋病会是这种态度?专家表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艾滋病毒的传播渠道包括性,这就很容易给人贴上某种标签;二是早期艾滋病死亡率极高,一度对它束手无策。高死亡率和不可治愈率使得大众对它极度恐惧。虽然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全世界仍无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疫苗问世,但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艾滋病逐渐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如今的感染者若能被早期发现并进行规范有效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有这些高危行为需要检测
专家提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前外表与正常人无异,绝不能从一个人外表是否健康来判断其是否感染艾滋病,只有通过抗体检测才能知晓感染状况。如果发生了通过性途径传播的高危行为;使用未经检测的血制品、文身、共用牙刷、剃须刀等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高危行为;以及艾滋病病毒阳性的女性怀孕、生育、哺乳等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高危行为,都需要进行HIV检测。
什么时候检测呢?据介绍,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般要经历4-12周的抗体检测“窗口期”,所以在发生高危行为后的第四周,可以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可以在第12周进行检测,如果在第12周以后还没检测到抗体,方可排除。
在万州,如果市民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以去区疾控中心、万州的区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进行检测。万州区艾滋病定点治疗机构为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御安分院,咨询电话58339553。
记者 辛晨
通讯员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