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做HIV检测咨询工作中至今最“经久不衰”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窗口期,咨询者往往会会“引经据典”(他们的经来自某大夫,某医院,他们的典来自某些贴吧)他们看到的窗口期是三个月,半年,一年,甚至两年.
经常会有来自某吧的恐艾者促膝长谈N小时,寻求安慰,一遍遍的确认窗口期的问题
那么,我们也引经据典一下,再谈一下窗口期
窗口期
2019年一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其中编号为WS293-2019的《艾滋病及艾滋病毒感染诊断》将直接代替原有2008年发布的WS293-2008中的原有标准。
该标准将从2019年的7月1日起正式执行,正式文件的出炉,特别是对艾滋病窗口期有了最新的官方主流说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 293-201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艾滋病急性期,窗口期是指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
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会有个体差异。
理论上HIV抗体在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最初就会出现,但当时浓度极低艾滋病急性期,已经超越了常用检测手段的范畴,当人体感染艾滋病一周左右就可以双原夹心法(金标)法进行检测,但此时抗体浓度较低,在检测上有一定的误差。当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达到14~28天,大多数检测方法包括酶联法和双原夹心法就可以得到相当准确的结果。
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42天,也就是6周左右的时候,人体HIV抗体的浓度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
因此满6周检测,更精准,排除会更科学一些
注意:窗口期的感染者可能出现急性感染期的症状,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这个时期的感染者存在极强的传染性。
影响窗口期的因素
检测方法
HIV感染人体后,一般有3种常用感染标志物能被检出,它们的时间先后顺序为HIV核酸、抗原、抗体,因此检测标志物对窗口期影响最大。目前我国常用的艾滋病检测方法有HIV抗体检测、HIV抗原抗体检测和HIV核酸检测,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窗口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任何感染标志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进而被检出的过程。
个体差异
HIV侵入人体后,其感染进程受到病毒特性(基因型、基因亚型、复制适性)、人体免疫功能、丙型肝炎病毒(HCV)共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文献报道的窗口期不尽相同,是因为它们是根据对多个研究对象的随访检测数据得出的统计结果。即使检测方法相同,数据也会因研究对象和检测频度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暴漏后预防
很多人发生高危行为以后,心理压力极大,反复寻求检测。虽然早检测、早诊断有利于后续的早治疗,但不感染才是最好的结局。事实上,如果确信自己暴露了HIV,与其被动等待阳性结果,不如主动出击——
寻求暴露后预防或暴露前预防。
暴漏后预防
高危性行为后可及时在暴露后72小时之内(越早越好)进行抗阻断治疗,可有效预防感染,超过72小时的不推荐进行预防用药;暴露后预防用药采用三联药物,疗程为28天。尽早开始服药,力争不感染。
暴露前预防
是在高危行为前服药的一种预防艾滋病感染的一种方法。
网艾驿站综合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