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一位医生接待了三位大学生。
第一个是昨天下午和同性发生高危,今天上午对方给他微信发了试纸两条杠的照片,吓得屁滚尿流,好在没有失去理智,找到了这位医生。当时坐在他们那边的椅子上浑身都在颤抖,于是先给他做了快检,阴性,并指导他尽快去定点医院买阻断。了解到手头没有那么多钱,就只能让他先用花呗。
第二个是一名开学上高三的学生,自述,一年发生高危行为的次数有限,也就是4-5次,孩子,你可知道,不知道哪根黄瓜带刺,不知道哪朵菊花带毒,每一个感染者都是某一次性行为感染的。
第三个是去办理转诊的,去年高考结束。6月20日查出来的,暑假就在当地治疗了,开学没有办转诊,来济南上学一年,觉得在老家拿药还是不方便,趁假期办理转诊。这是一个羞涩的,看上去只有15、6岁模样的19岁大学生。
北京海淀区学生感染艾滋10例案例
北京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海淀疾控”,曾公布了10例学生艾滋病患者的感染案例,希望能用他们曾经的经历,来警示人们。
案例1:男 19岁 大二学生
感染经历:皮疹到医院看病确诊梅毒
医生建议:查HIV抗体,结果初筛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大二时来到北京,偶然发现学校附近有一个同志活动点,去了几次艾滋病自述,一个50多岁的男性主动和他聊天,后来邀请他去家里坐坐吃饭,期间发生了2次被动无套肛。
案例2:男 21岁 大三学生
感染经历:因发生过不安全性行为到地坛,主动监测HIV抗体,初筛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受大学同学邀请一起出去玩,在一个会所中和台湾、新加坡来的朋友吃饭、唱歌,后在朋友推荐下尝试性兴奋药物,发生群交。
案例3:男 17岁 高二学生
感染经历:发现肛门赘生物到医院看病,诊断尖锐湿,后医生建议检测HIV,初筛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网上聊天,和一个网友聊得很投机,聊几次后网友请吃披萨,到约定地点后网友说身上钱不多,要求其陪同回家取钱,在网友家中遭挟持,被强暴。
案例4:男 19岁 大二学生
感染经历:因肛门出血到医院就诊,一个月后复诊检测发现HIV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和同学一起到酒吧喝酒唱歌,喝醉了,第二天醒来发现就剩自己一个人,因屁股痛,一摸全是血,后到医院就诊。
案例5:男 20岁 大三学生
感染经历:因肺炎住院治疗艾滋病自述,常规检测发现HIV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高中时有同性行为,安全意识不强,有过几个同性朋友。
案例6:男 大三学生 20岁
感染经历:学校体检发现HIV抗体阳
流行病学调查:高考考入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由于本人性格开朗、外向,被推选为学生会的干部,因为工作原因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同性恋,久而久之在一起发生过多次无保护的男男同性性行为,结果学校体检中被检测出艾滋病病毒。
案例7:女 大四学生 20岁
感染经历:体检中发现hiv抗体阳性,但其男友抽血检测,结果阴性。
流行病学调查:她既往曾交往过多个男朋友,与不同的男友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
案例8:男 大四学生 21岁
感染经历:通过VCT门诊自愿咨询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曾在同性恋网站上看过有关男男同性恋的事,自己通过社交软件多次与他人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
案例9:女 研究生 24岁
感染经历:在医院就诊时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大学期间曾交过2个男友,曾怀疑其中一位男友有吸毒经历,并与其发生了无保护性性行为。
案例10:女 博士生 27岁
感染经历:献血时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
流行病学调查:曾通过社交软件与他人发生过无保护性性行为。
家庭教育缺位,学生艾滋防治的第一道堤坝失守
伴随手机的高度普及,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发达,手机摇一摇,微信聊一聊,一次轻率而“方便”的性行为,暗藏感染HIV的巨大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孟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两年每年有3000多例的学生感染。
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专家吴尊分析,大学生男同性传播感染者上升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早期对这部分人群不够重视,监测不到感染情况,二是大学生刚从高中学业压力释放出来,对男男同性性行为感到新鲜,就想“尝试一下”,但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风险。
图为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李华锡 制图
中国青年网对全国160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1606名大学生中,89.23%的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其次是学校教育、校园宣教活动等,各有68.06%、62.33%学生选择。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比较多元,但网络是最主要的渠道。另外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仅占21.92%,也是诸多渠道中比例最少的!
郑重呼吁:为了孩子,请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建起艾滋防治的第一道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