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心理脱恐不是网络流行的强行灌输大量的艾滋病知识点,而是首先得搭建脱恐的框架体系,恐友们必须知道自己目前所处在哪个恐艾周期阶段,如恐艾波动期,恐艾解离期还是恐艾修复期,有明确的参考系来树立第一个安全信号。在明确恐友的咨询目标,了解恐友恐惧原因,恐惧程度,家庭及成长经历等个人信息以后,逐步建立稳定互信关系的同时,为脱恐制定具体个性化的实施步骤。
乐山大佛守护者陈晓宇医生
恐艾者由于网络刺激,特别是无法核实文章来源以及传信息人群的身份,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网络文章中有刻意吓人的,直接导致恐艾症人群出现恐惧和矛盾,产生了惊恐障碍,网络文章中也有刻意安慰人的,说什么都是完全排除,然而恐艾症恐友不可能轻信,需要去追问为什么完全排除,导致了恐艾症患者会去反复验证说完全排除的人的真实身份,试图通过树立真实权威的形象获得安全感,出现了强迫思维。所以过分恐吓式绝对化的言论,以及过度安慰式的方法都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恐友脱恐。
LGBT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郭海燕医生
其实对于大部分恐艾症恐友都在思考,为什么别人不恐艾,自己却非常恐艾。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人或许在这个问题上敏感,那个人或许在那个问题上敏感。也许你对高科技敏感,但是总有部分人群是对自身的健康过分关注,他们因其特定的人格特质及相关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处于不安、焦虑中,导致他们对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在特定恐惧的刺激下,没有专业的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自行在网络上学习,被网络信息进行暗示。一但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自我诊断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进一步加重症状。实际上这些与HIV感染相类似的躯体症状恐艾,多半是因持续的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自主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被恐艾者错认为“艾滋病初期症状”或者“艾滋病早期的发病症状”,这些都是完全不了解恐艾症所导致的。但凡一个遭受恐艾刺激的恐友都有心去学习一下恐艾干预理论体系,就会完全明白为什么在此时此刻,窗口期后已经检测多次为阴性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类似艾滋病初期症状的原因了。
以上内容摘抄于《恐艾干预中心临床脱恐经验集》。因此,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不看症状靠检测。在窗口期过后,阴性的检测结果即可排除HIV感染。只是我们从内心中是不是完全认可这个结论。正如网络安慰一样,也许别人给了你一个完全没事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对一个恐友能不能产生真正的帮助,还是看恐友自身对说话的人是否存在着足够的了解,信任。网络上自封的医院或疾控医生,特别容易引起强迫恐友的疑惑,恐友们特别喜欢刨根问底去验证对方的真实姓名和明确的工作单位,来增加自己的安全信号。一旦无法亲自去验证成功,很多时候的沟通都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
对于恐艾的问题,不在于艾滋本身恐艾,而是在于恐。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御机制。关键是不能过度,要相信科学,一旦确认自己度过了自己所认为的窗口期,经正规机构检测HIV抗体为阴性,就可以直接排除艾滋病病毒感染,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一旦还在疑惑,建议通过强化信任及熟悉等关系,包括面询等形式加强同恐艾咨询老师的关系,增加更多的安全信号。
不要相信症状。很多朋友怀疑感染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状有关,事实上真正感染HIV后极少会在3个月内出现临床症状,而且艾滋病症状并无特异性。从医学的角度讲,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像郭海燕医生这么多年接待了很多恐艾症患者,恐艾者几乎人人都自述有类似的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基本都是阴性,这足以说明从症状反向证明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这个结论并不可信。
中心参与艾滋病合作交流大会
恐艾干预中心自2018年成立,迄今已接近15年,作为唯一一个专注于艾滋病恐惧症研究的机构,有一套完整的脱恐框架和方法。对于恐友来讲,大部分都需要经历先抑后扬的阶段。在极度恐艾的初期,可以和专业的恐艾老师建立互相信任,彼此了解的深度关系。并且尝试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度沉迷于网络和论坛,纠结其中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说法,最终形成了不良习惯反而不好更改。可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团体性活动。适度健身、户外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在减少焦虑强迫后,很多所谓的症状会不治而愈,这个时候实施其他的针对性强化可能会更好。
很多恐艾症恐友也可以尝试选择唯一一个平台进行咨询学习,这种方法称之为自助脱恐学习,这是一套对于恐艾并不是那么严重,也没有过度在网络上乱搜恐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求人不如求己,在自我意识形态还没有出现较大偏差的情况下,靠专家进行方向引导,再靠自我去积累强化是最好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网络上乱搜,相对知识体系较为稳定稳固,不会像网络那般碎片化,爆炸化和零碎化。虽然自助学习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是慢慢也会趋于稳定。如果恐艾者较为严重,在经过自己的各种努力后,仍不能摆脱心理的负担和痛苦者,可寻求专业的恐艾心理医生的一对一面询电询帮助与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