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多朋友问过龙大夫这样的问题:接吻属于高危行为吗?公共卫生间门把手上的不明液体传染艾滋病吗?艾滋病潜伏期能查出来吗?害怕艾滋病到底要查多久才能脱恐?
有一个朋友,五个月前和网友有过无套性行为,无意中上网看了艾滋病的介绍,从此开始了噩梦般的自我怀疑和检测之旅:
每天不下十遍的摸自己的颌下、腋窝、腹股沟等地方,企图找到“淋巴结”;
只要有哪怕一丁点不舒服,就立马测体温:口腔、肛门、腋窝温度轮番测;
网上能买到的各种试纸,基本上都买过,为了检测,指头扎的遍体鳞伤……
每当面对艾滋病的恐惧,他们问我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我高危后多少天的时候检查,能排除艾滋病的可能。
这时候,我一般都会问他们:您所说的高危行为是什么?
但是,他们对于自己“高危”行为的描述却五花八门!
有人说,去公共卫生间上厕所,手碰了一下门把手,手上开裂了,担心门把手上有别人遗留下来的精液、分泌物、血液,或者手上没伤口,但触摸生殖器了。
也有人问,去超市里买了冷冻的肉,回来切肉的时候,不小心被刀割伤了手指,伤口接触了冷冻肉的血水,万一血里面有艾滋病毒怎么办?
还有人说,路过一家传染病医院的住院楼,感觉到眼睛被上方飘来的微小水滴击中了,这有没有可能是艾滋病人甩出来的血液。
更有甚者,说在找小姐的过程中,性生活时没有使用安全套,射精的时候,是在体外进行的,问如果不是内射,是不是就没有风险。
……
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很奇葩?
不过,仍然要关注焦点问题是:这些行为,到底是不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如果不是,那什么样的行为才属于艾滋病高危行为?
还有,除了性行为之外,其他的行为也能够成为艾滋病高危行为吗?
为此,龙大夫结合多年的感染科临床经验和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今天就来讲讲这个问题。
由于无法穷尽所有的行为,以下,先依据行为的风险程度,将各种行为的危险性分一个等级。
1、高度危险的行为2、低度危险的行为3、理论上有危险的行为或极低危险的行为
理论上的风险,表示危险性极小,但并非绝对安全(强迫追求100%安全者,请绕道!)。
这些“危险”行为感染的概率,取决于行为的频率和次数,频率越高、次数越多,风险会逐渐叠加。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面重点提一下,假如是口交的过程中,吞咽了精液和阴道分泌物,其危险性并不会明显增加。
但是艾滋病急性期,口腔内有开放性溃疡(伴有出血和新鲜破损),可以增加危险性。
4、无危险性的行为(特别复杂的行为,参考上面的三条)
总之,判断一种行为的危险度,不能凭自己的臆想。
了解行为的风险程度之后,接下来就是验证这个风险程度,以确定是否有艾滋病感染:确定的感染者,要积极的接受治疗;未感染者,则解除恐惧,正常生活。
发生高危行为后,大约有50%的HIV感染者并没有意识到感染的存在。
推广HIV检测和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进展性免疫功能抑制的艾滋病患者数,增加新近感染者的检出,并进而减少HIV的传播。
那么,谁应该去检查呢?
有急慢性HIV感染症状的人,以及可能有HIV暴露的人,应该去检测一下。包括孕妇在内的健康人,应该将HIV检测纳入定期的体检计划中。
1、有疑似HIV急、慢性感染症状的人,应该及时检测,对于有急性HIV感染症状,可以检测HIV RNA。
2、有高危HIV暴露的人,如无保护性生活或刺伤,应该做HIV感染的检测,并评估暴露后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
这些人中,持续有高危行为的,要在之后定期做随访检测,具体的时间依据检测试剂而定。
推荐13~75岁的人艾滋病急性期,在普通的健康体检中至少查一次HIV抗体。
而对于有经常暴露风险者,重复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研究表明确诊者只有41%在初次检测中查出HIV抗体阳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报告,艾滋病感染中,只有54%的人知道他们的感染状况。
为了早期发现艾滋病,要注意的急性期症状有哪些?
艾滋病急性期的症状一般都是非特异性的,需要的表现有:
粉丝提问之一:用什么方法检测?
推荐使用第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能大大缩短窗口期。检测阳性之后需要疾控中心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核实,如果也是阳性,可以确诊。如果第四代检测阳性,但疾控中心另外一种方法检测阴性,建议测HIV RNA。
粉丝提问之二:窗口期到底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