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聊一聊恐艾症在咨询时的一些挺有代表性的特征。
我把特征大致归结为三类,分别是极端假设、反复求证、追求绝对。
1、极端假设
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特征,咨询者会假设各种极端情况来询问,有没有感染可能。
比如下面这种情况:
Q:王老师,昨天去理发,感觉头上的一个痘痘被刮破了,请问有感染风险吗?
A:没有风险,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担心艾滋病感染。首先,艾滋病感染者很少;其次,艾滋病病毒离体生存能力极弱,环境中不会有具有传染性的活性艾滋病病毒存在,理发店当然也不会有。
Q:那万一在我之前的一位客人正好是艾滋病感染者,他也恰好剃破了呢?
A:如果真是剃破了恐艾,有明显的流血,理发师不会拿有血的剪刀继续理发的,他会清洗或者换一把的。
Q:那万一他没有看见血迹继续使用了呢?
A:如果没有看见,那就说明血迹很少或者已经干涸,很难达到传播所需要的足量病毒。
Q:那万一真的是有明显的新鲜的血迹,会不会感染呢?
A:……有可能感染。
又比如,有咨询者担心路上走被人用针扎传播艾滋病,会有各种假设。
最极端的一个假设是:
有没有可能,一个感染者用针头沾染了自己的血液并且在针头上涂了麻醉药,然后我就毫无知觉地被针扎感染了呢?
面对这样的咨询,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有心无力。我甚至觉得咨询者更像是一个检验师,因为他会设定各种各样严苛的实验条件,然后来看结果到底怎么样。
咨询者总是假设“万一”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怎样,我都是没有风险的。我当然也了解这种心理,所以会给出诸多不会感染的理由。
但如果真的老做极端假设,我只能说有感染风险,而且是生活处处有风险。上厕所有风险,住酒店有风险,医院采血也有风险……
而且风险也没法排除。因为如果你去做检测,检测也会失准:有可能机器坏了,有可能操作失误了,有可能报告单结果写错了……你怎么确定你的检测就是真的阴性呢?
按照这种极端假设的逻辑,喝口凉水都有可能塞牙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呢?
2、反复求证
恐艾的第二个特征是反复求证,而且是反复求证同一个问题。
比如类似下面这样的对话:
Q:(一段描述行为的话),请问我这些行为有风险吗?
A:(一段解释的话),所以你的行为没有任何风险,没必要担心,也没必要检测。
Q:真的没有任何风险吗?
A:没有风险。
Q:可是我还是不放心。请问多久做检测可以排除呢?
A:你的行为没有风险,所以没有必要挨那一针做检测啊。
Q:你确定吗医生?百分之百没有风险吗?
A:......
还有一些咨询者会反复去检测。明明已经跟ta说可以排除了,不用检测了,但ta每隔一段时间检测一次,每次检测完阴性就会私信我:现在可以排除了吗?
恐艾者反复求证同一个问题的动机无非就是一个:确保自己真的没有被感染。他们此时的心理往往很毛躁恐艾,似乎一个肯定的答案重复很多次,这个答案就更加准确无误。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用反复求证的方法来寻求一个心理安慰,是很不明智的选择。
第一,反复求证丝毫没有意义。同一个问题永远是同一个问题,难道医生会因为咨询者问了很多次就会说:“是假的,刚才我逗你玩的,真实情况是......”吗?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反复求证透露着对医生的不信任。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医生,都是很反感咨询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的。因为医生既然回答了咨询者的问题,自然是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咨询者继续重复问,在我看来就是不相信我说的话,这会让我感到不舒服。
希望恐艾者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