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性病学术 > 艾滋病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不是梦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不是梦

阅读数:            发布:2024-04-27

艾滋病研究领域今年频传捷报,特邀医学专家解读最新动向

今年,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突破屡屡成为新闻焦点。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医疗中心、密西西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功能性治愈”了一例艾滋病病毒婴儿感染者。此外,艾滋病疫苗试验的阶段性捷报最近也频频传出。记者采访中山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副教授黄朝峰,对于当今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推进,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文:记者 李文

图:Gettyimages

何为“功能性治愈”?

所谓“功能性治愈”,是指感染者体内虽然仍带有艾滋病病毒的DNA,但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即便不接受治疗,用常规方法也难以在患者血液中检测出病毒。

焦点一:

研究者首次

“功能性治愈”艾滋病婴儿

目前,全球约有250万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一情况现在似乎有了从根本上改变的可能。

今年3月,美国研究人员通过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首次使艾滋病病毒婴儿感染者“功能性治愈”,引起轰动。就在10月23日,继续传来好消息。研究者在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告中称,这名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女孩在停止用药18个月后依然“情况很好”,即便最敏感的检测,也没有发现其体内有艾滋病病毒活动的迹象。而且,其免疫系统并没有表现出“精英控制者”的任何特征。所谓“精英控制者”,是指极少一部分人免疫系统天生强大治愈艾滋病,不用治疗也可控制艾滋病病毒。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医疗中心、密西西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此前在美国举行的“2013年逆转录病毒与机会性感染大会”上报告说,他们在两年前选取一名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婴为治疗对象,在该婴儿出生30小时后,对其进行组合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检测证明,经过治疗该女婴血液中艾滋病病毒的数量明显递减,在其出生29天后,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已经检测不到。研究人员在随后18个月内继续对她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在停止治疗后发现,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仍为阴性,常规血液检测未发现艾滋病病毒的存在。

研究者说:“对新生儿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可以阻止体内藏匿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该疗法能够清除该病毒,在非终身治疗的情况下实现‘功能性治愈’。”但他们同时表示,根除艾滋病病毒,即“根本性治愈”艾滋病在当前难以实现。现在针对艾滋病病毒婴儿感染者的药物治疗,一般开始于其出生后3到4个月之间,因此,尽早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染病婴儿意义重大。

解读:能清除病毒是最大的突破

黄朝峰表示:“美国研究者实现的‘功能性治愈’,其最大的突破,不是仅仅抑制了病毒,而是成功地将病毒清除掉,能够实现停药后不复发。当然,这背后的原因科研人员仍不甚明了,究竟能维持多长时间,也需要更长时间段的跟踪观察。但这一尝试揭示了我们自身一个有趣的生命现象,就是越在婴儿早期,我们自身的抗病毒系统不完善时,我们反而有机会彻底清除掉病毒。美国研究者的尝试取得成功,表明治疗的时机越早越好。”

但他也指出,目前,“功能性治愈”并非根除了艾滋病病毒,因为它是一种逆转录病毒,病毒基因组已经随着DNA整合到了患者的细胞核中,没有办法在细胞内根除。这种状态的细胞通常不产生病毒蛋白,只有在激活后才能重新产生病毒颗粒,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沉默”的细胞也就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进而进行清除。感染者体内始终带有病毒的DNA治愈艾滋病,这也意味着“根本性治愈”艾滋病仍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黄朝峰介绍,临床上曾有案例,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因为进行骨髓移植,艾滋病被治愈。捐赠者的基因突变,使得患者自身的免疫发生了改变,病毒再也不能感染宿主的正常细胞。“目前,艾滋病在用药的情况下,可以存活20~30年。用药的成本仍很高,十年约需二三十万。如果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治疗,实现‘功能性治愈’,将会大大节约今后的医疗成本。”

焦点二:

疫苗可否清除艾滋病毒?

如今,全球不少科研机构也在努力尝试开发艾滋病疫苗,在试错中艰难推进。

最近,加拿大素麻简医药公司宣布,有关SAV001-H(一种对抗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已取得成功。从2012年3月到今年8月,研究人员观察药物是否会在动物身上起作用,以确保其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风险极高,但实验结果显示非常完美。SAV001-H被称为“杀死一切病毒的疫苗”,这就意味着也包括艾滋病病毒。虽然其他以艾滋病病毒的特定部分为目标的疫苗在第三阶段的试验失败了,但该公司坚信其药物能行,因为它与其他取得成功的疫苗比如小儿麻痹症疫苗,有着相同的原理。

另一则消息来自美国。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疫苗和基因疗法研究所的新研究表明,一种治疗猴子“艾滋病”病毒的疫苗,让接种疫苗的猴子能清除体内的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科学家称,他们现在想要使用类似的方法来测试一种治疗人类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究团队研究的是一种名为SIVmac239的侵略性病毒,其致命程度超过艾滋病百倍。这种疫苗以另一种巨细胞病毒(CMV)为载体,并借助CMV的感染性传播到全身,激发免疫系统排除SIV分子。卡迪夫大学医学院的安德鲁·弗里德曼博士说:“预防性疫苗使用CMV作为载体或许是治疗HIV的一种可行方法。虽然它们或许无法阻止感染,但可能可以清除病毒。”

解读:

疫苗未必是最好手段

黄朝峰介绍,2008年前后,全世界科研人员展开的全球艾滋病疫苗研究计划宣告失败,沉重打击了艾滋病疫苗研发者的信心。“艾滋病病毒的特征就是突变很快,这也使得在疫苗研发领域,始终难以有大的突破。在这一领域,失败是常态,大家按照不同的策略在研发疫苗,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成功。”

但他同时指出,“因为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广谱中和抗体,这意味着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有可能成功。对于艾滋病的防治,目前医学干预仍是主要手段,在我个人看来,疫苗不见得是最好的手段。相比之下,隔绝传播途径能取得更为立竿见影的预防成效。”

焦点三:

吃蘑菇可治艾滋病?

通过吃蘑菇,有望治疗艾滋病?这算是今年有关艾滋病攻坚的新闻资讯里,最具有神话色彩的消息了。据《每日邮报》报道,俄罗斯科学家称,生长在西伯利亚桦树上的桦褐孔菌蘑菇可用于治疗艾滋病。新西伯利亚市维克多学会的科学家指出,三种不同的蘑菇可用于研制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其中桦褐孔菌蘑菇更具独特功效。科学家认为,桦褐孔菌蘑菇含有桦木酸,具有抗逆转录病毒和消炎的作用。但美国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没有临床测试表明桦褐孔菌蘑菇是一种安全或者有效的疾病预防药物。

解读:食疗对抗艾滋病缺乏根据

黄朝峰表示:“能杀死艾滋病病毒的东西很多。光是日常的用药就有很多选择。某些菇类确实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但说它有治疗艾滋病的作用却缺乏学术依据。食物,除了能补充能量,也有一定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多少都会对身体有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但食物之所以称为食物,而不是药物,它的医疗效果一定不明显,对机体运转干扰明显的东西一定不能当作食物来常吃。药物的目的是纠正我们身体系统中走偏的部分,所以它一定会有副作用。要想用养生的食物来代替药物治疗艾滋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正如黄朝峰所说,在艾滋病治疗方面,至今仍没有万灵丹。但令人欣慰的是,研究者们的努力,正使它日渐脱离“可怕绝症”的面目,变为能与之共舞、患者的存活时间越来越长的慢性病。

上一篇:艾滋病病人自述感染史

下一篇:Cell:首位被治愈的女性混血艾滋病患者——纽约病人

相关推荐

性病百科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