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艾滋病目前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专家表示,明确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倡导通过检测知晓感染状况,进而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控制艾滋病,共享健康生活。
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例。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85万例,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全人群感染率约为9.0/万,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在新报告病例中,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
如果HIV感染能够早发现、早诊、早治,患者基本上能够维持长期病情稳定,甚至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由于人们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以及对于艾滋病的认识误区,往往失去早期检测及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如果担心自己感染HIV,可以到当地综合医院或传染病医院就诊,化验HIV抗体。如果初筛阳性,则会进一步送到所在区县的疾控中心做确认实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患者的信息和隐私会得到相应保护的。到我院就诊的患者可以到感染科门诊就诊,筛查抗HIV,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抗HIV初筛检测。阳性患者进一步行确认实验检测。也可以到我院健康彩虹小组,找志愿者进行一对一快速检测。如果快速检测阳性,可以到感染科门诊就诊,这样既可以得到专业的检测,同时又兼顾了患者的隐私。
自己在家买试纸检测艾滋病靠谱吗?
主动检测
知艾防艾
小姜今年28岁,是某公司职员,近期工作非常繁忙劳累。这两天他觉得浑身没劲,且体温升高到38℃以上,同时出现咽痛、肌肉酸痛,走起路来头重脚轻,他自认为得了感冒,赶快到诊所拿了药。奇怪的是,服了药以后,体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到39℃以上,并且颈部、下颌出现较多肿大淋巴结。他到附近医院化验血常规发现,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明显。
医生告知他应该到综合医院进一步诊治,排除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就这样,小姜在紧张焦虑、痛苦中被家人送到综合医院就诊。经过全面检查发现他的血清抗HIV初筛阳性,需要进一步行确认实验检测。也就是说,小姜很可能感染了HIV。小姜即惊恐、又害怕,不能接受自己得了这样的病。
小姜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地坛医院感染科门诊就医。在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才知道,小姜有长期同性性接触,并且性伴侣不固定,这是HIV感染的高危流行病史。其实,就在1个月前,小姜有过一次无保护同性性接触。因此结合他的流行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化验检查,初步诊断是HIV感染急性期的症状。小姜随后被收住到地坛医院感染一科进行诊治。
第一步,明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经过检测,小姜HIV抗体初筛阳性。因为小姜尚处于急性期,尚未产生充足的抗体,所以行确认实验为不确定,后加做两次病毒载量阳性明确诊断为HIV感染,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症治疗,患者HIV感染急性期的发热症状逐渐缓解,但巨大的心理压力把小姜的意志力彻底摧毁,他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第二步,HIV感染者的心理危机干预。
这时候往往是患者心理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最难以接受的时期。处理不好,不仅病情不容易恢复,也可能导致患者做出过激的行为。在红丝带之家志愿者的关爱和干预下,以及医务人员的耐心讲解下,小姜逐步了解了艾滋病。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也没有那么容易传染给其他人。感染者可以从事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结婚生子。
第三步,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时机现在已经得到专家的广泛共识。一旦发现HIV感染,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医生为小姜选择了毒副反应相对较小的抗病毒治疗组合。他规律服药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不适反应。近期,小姜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了。他定期来感染科门诊就诊复查相关指标。现在他已经回归了工作和生活。
需要注意是,如果存在HIV感染风险,需要及早就诊。艾滋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只要及时发现,按时服药,规律就诊,就可以保持长期的病情稳定。一旦将病情拖到最后,到艾滋病晚期免疫功能瘫痪,发生全身多处机会性感染或者艾滋病相关肿瘤,那么治疗难度会增大很多,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窗口期
你了解多少?
艾滋病可以通过检验HIV抗体,P-24抗原及HIV核酸的方法进行检测。HIV-1/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HIV核酸检测也用于HIV感染的诊断。目前临床中应用的方法通常为通过筛查和补充实验确定HIV的感染,通过酶联免疫法或化学发光法检测抗体初筛阳性,之后送当地疾控中心通过免疫印迹法行确认实验,确认实验阳性即可诊断为HIV感染。
除了上述标准的检测方法外,HIV快检试剂使用方便,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的筛查。如果通过快检发现HIV感染,需要到医院进行正规检查,即通过HIV初筛和确认实验,确定HIV的感染。那么有使用快检需求的群体如何获得这些快检方式呢?首先,在一些药店会有上述这些快检试剂的售卖。在一些高校或NGO志愿团体组织会有公益发放的免费试剂可以使用。在一些高校也会有安装自助机购买尿液检测的套装,通过回寄到检测公司的方式进行自检。这样可以保证既方便快捷,又能够保护检验者的隐私。
如果近期发生了感染HIV的高危行为,而又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建议尽快进行相关检测,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治。而HIV感染人体后并不是即刻能够被检测到。通常感染HIV后5天~10天,即可通过PCR方法检测出病毒核酸;两周左右即可出现P-24抗原;3周左右即可产生HIV抗体。因此通过某些实验室检测手段进行HIV相关检验,在某些特殊时期有可能检测不出。
什么是窗口期呢?
从艾滋病病毒进入到人体血液中,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够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段时期,称之为窗口期。在窗口期,虽然检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但是体内已经有艾滋病病毒,因此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现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艾滋病检测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现在的四代试剂可以通过双原夹心法和酶联法及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HIV抗体及P-24抗原,并且更早期可以通过PCR法检测核酸从而判断HIV的感染,因此现在的检测窗口期已经缩短为2周~3周。
发现就治疗
最科学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主要经历三个时期,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在急性感染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周~6周会出现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两周,通常症状会缓解或消失。无症状期也称为潜伏期,此期持续平均6年~8年,无明显症状,但体内含有大量病毒,具有传染性,也被称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期到了最后阶段,免疫系统瘫痪,出现复杂的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如果不经过积极的抗病毒治疗,生存期不超过1年。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通常以HIV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来作为预后的判定。通常认为,CD4计数低于200以下就很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比如肺孢子菌肺炎、活动性结核病、深部真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等25种指征性疾病。
为什么说,发现艾滋病后越早治疗越好呢?
早期治疗更容易获得免疫重建
此时,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出现长时间被病毒侵袭的过程,也就是说身体还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此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及时抑制病毒的快速复制,可以保存有限的免疫细胞,具有更多获得免疫重建的机会。
尽早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播概率
从预防疾病传播的角度看,如果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就能以最大的程度抑制病毒复制,再加上对艾滋病客观全面的了解,采取安全的性行为等措施,可以将传播概率降到最低。
疾病晚期治疗面临以下风险:
A.情况复杂不易控制:
艾滋病晚期患者启动抗病毒治疗,要面对很多复杂的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如果在急性期或无症状去进行抗病毒治疗,此时机体免疫状况尚处于良好状态,只需要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方案,配合良好的服药依从性进行治疗即可。而如果处于艾滋病晚期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就要分两步走,先控制艾滋病相关并发症,待病情好转再启动抗病毒治疗。
B.药物毒性累积,药物相互作用,
免疫炎症反应等问题:
通常控制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等需要使用大量抗生素或抗肿瘤药物,而这些药物的使用首先是增加了药物的毒副反应程度,增加胃肠道负担等。
C.免疫重建不良:
艾滋病病毒对于人体免疫功能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对于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的破坏。而HIV对于CD4细胞的破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HIV复制导致细胞的直接溶解破坏;感染HIV后通过融合、免疫损伤、细胞凋亡的间接方式破坏CD4细胞;骨髓干细胞受损、胸腺萎缩纤维化等造成CD4细胞产生减少。艾滋病晚期患者即便经过积极抗病毒治疗,HIV-RNA控制到检测下限以下,那么由于上述因素,可能会导致在病毒得到良好抑制的情况下仍然免疫重建不良。综上所述,对于HIV感染者应当倡导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目前采取的是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同时使用几种药物,每一种药物针对艾滋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从而达到有效抑制艾滋病毒复制,治疗艾滋病的目的。由于是使用不同药物作用于艾滋病毒感染的各个环节,其疗效大大提高了,具有强大的抗病毒作用,所以我们才把它叫作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俗称鸡尾酒疗法。目前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根据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已经研发出了六大类,共30多种药物。它们包括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融合抑制剂(FIs)及CCR5抑制剂等。
你是“真艾”
还是“恐艾”
真艾”还是“恐艾”怎么鉴别
这里所说的“真艾”指的是真的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HIV病毒,即经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证实验,确诊为HIV阳性的患者,这部分人群需要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
也有一部分人群,在某种“高危行为”或疑似HIV暴露之后受到惊吓,对于感染艾滋病产生强烈恐惧,我们称之为“恐艾”。如果经过科学检测,证实并未感染艾滋病毒,又通过疏导,恐惧感逐步消失,则这种“恐艾”就仅仅是一种应激反应。相反,虽经反复检测证实为HIV阴性,经医生疏导仍然不能摆脱对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怀疑和恐惧,进而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多种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我们称这种“恐艾”为“恐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恐艾症”常见的表现包括精神压抑、沉默寡言、恐惧焦虑,虽经疏导仍不能缓解,进而出现失眠、心悸、出冷汗、头晕等多种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强迫症状、恐病症状甚至抑郁症状。“恐艾症”患者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固执己见。虽经多家医院多次检测证实未感染艾滋病病毒,未患艾滋病,仍不断求医,把自己的感觉与艾滋病的常见症状对号入座等。
“恐艾”一方面源自早期对艾滋病的“污名化”和“恐怖化”,认为艾滋病是无药可治的绝症,因而谈“艾”色变。“恐艾”产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由于“恐艾”者往往有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容易受到太多社会和家庭压力,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又难以启齿,使心理压力更大,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此外,“恐艾症”的发生也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如何摆脱“恐艾症”困扰
第一,准确全面地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充分了解艾滋病传播、预防和治疗知识,是有利于人们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的。相信随着以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日益普及,“恐艾”人群一定会逐步减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从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那里获得准确而全面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十分重要。“恐艾症”患者频繁通过网络搜索来寻找答案的做法往往会误入歧途,适得其反,是不可取的。
第二,要相信艾滋病病毒检测的科学性,不能单纯依靠症状来自我判断病情。目前,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体或核酸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完全没有必要再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实际上,艾滋病急性期的症状几乎没有特异性,和普通疾病没什么两样,而且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标准,自我“对号入座”是极其有害的。
第三,加强心理治疗,尽早摆脱对艾滋病的恐惧。严重的“恐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实际上,越早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就越容易早日摆脱“恐艾症”的痛苦。此外,家人也应当给“恐艾症”患者以更多的关心。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恐艾症”患者摆脱“恐艾”困扰是十分关键的。
预防艾滋病
健康你我他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亲吻、拥抱、握手或者互用个人物品、共同用餐或饮水等一般性日常接触不会使人出现感染,但吸毒者注射吸毒时共用受到污染的针头、注射器和其他注射器具以及药品注射液则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共用牙刷和剃须刀等特殊的个人用品,虽然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极低,但这种共用行为却容易传播其他疾病,因此,也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在艾滋病的预防方面,应当从阻断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入手,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第一,针对血液传播,应加强安全用血管理。
对于献血人群进行严格筛查,从用血源头加以严格管理;对于注射吸毒者采取预防措施,如每次注射都使用无菌针头和注射器等注射设备,并且不与人共用吸毒用具和毒品溶液,以防出现艾滋病病毒感染;对于药物依赖治疗者,尤其是用阿片类药物替代疗法来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者,也有助于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风险,并有利于坚持抗艾滋病毒治疗。
第二,针对性接触传播途径,应采取以下多种措施进行预防。
1.加强性教育及安全性行为的宣传,尤其是性活跃的年轻人。建议开始性行为的年龄不宜太早。进行性行为时一定要采取安全的措施等。提倡伴侣间的彼此忠诚。
2.建议所有面临任何风险因素的人接受艾滋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疾病的检测。
3.男性自愿做包皮环切术,可将男性通过异性性行为方式获得艾滋病毒感染的风险降低约60%。
4.采取安全性行为:坚持全程、正确使用男用或女用安全套,就可防止包括HIV在内的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有证据表明,男用乳胶安全套对艾滋病毒及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的防护率可达85%以上。
第三,针对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采取母婴阻断措施。
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尽早向HIV阳性母亲和婴儿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几乎完全可以预防HIV母婴传播。2017年,全球估计有110万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其中有80%获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以防止将病毒传给孩子。
第四,将抗病毒药物用于预防。
也是目前重要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暴露前预防:
让没有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但有暴露风险的人群提前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防止染上艾滋病病毒的预防措施。研究已经证明,暴露前预防措施在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方面的有效性,特别是适合在单阳异性配偶(一位伴侣受到感染,而另一位则没有感染)、男男性行为者、变性妇女、高危异性配偶以及注射吸毒人员中采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作为综合预防方法的一部分,暴露前预防已经成为针对面临艾滋病病毒感染重大风险人群的有效预防方案。
暴露后预防:
暴露后预防指在暴露于艾滋病病毒后72小时内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以防感染HIV的预防措施。暴露后预防包括咨询、急救护理和艾滋病毒检测,28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以及后续护理等一系列步骤。世卫组织建议将暴露后预防应用在职业性和非职业性接触等广泛的场景。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
赵红心 梁洪远 郜桂菊
组稿/刘洋 陈明莲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爱心,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