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性病学术 > 艾滋病 艾滋病、埃博拉、非典,人类到底从野生动物身上感染了多少病毒?

艾滋病、埃博拉、非典,人类到底从野生动物身上感染了多少病毒?

阅读数:            发布:2021-01-03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没说过

2020年春节大概是全体中国人过得最无聊,最揪心的节假,来势凶凶的新冠肺炎像悬挂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充满不安和焦虑。尽管疫情直到现在还没有好转,但我始终相信,病毒终究是会被人类打败的。

回顾疫情的起因,我们会发现这个起源于武汉,最终席卷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用残酷的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众所周知,2002年爆发的非典(SARS)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交易市场中的果子狸,因为最初的感染者都是市场交易人员,以及厨师、服务员和食客,都是与果子狸有过近距离接触或是直接食用的群体。但两年后,病毒学家们通过调查分析,确认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而病毒的真正来源是中华菊头蝠。

而此次新冠(NCP)与非典(SARS)两者同属冠状类病毒,以及第一例患者来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正是当地有名的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市场,那么此次疫情的爆发很有可能与非典(SARS)一样。因此,在追溯病毒来源时,病毒学家自然而然把目光盯向了中华菊头蝠。

中华菊头蝠

根据国内著名病毒学家石正丽研究团队的基因测序结果,蝙蝠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6.2%。2月11日,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显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和在蝙蝠亚种的菊头蝠中传播的冠状病毒(CoV)之间存在联系。由此可见,中华菊头蝠很可能也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

与非典(SARS)病毒一样,除自然宿主之外,新冠病毒应该还有一个中间宿主。2019年9月30日在一篇国际杂志编辑,有科研学者发表了一篇关于穿山甲的文章,作者提到广东野生动物求助中心在2019年3月24日从缉私局获得了21只马来亚穿山甲,在其中两种体内发现了冠状病毒的序列。

根据这篇文章,很快就有科学团队研究发现,确实在一些穿山甲体内发现一种β冠状病毒,通过进一步分离鉴定,发现与目前感染人的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因此高度怀疑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

从广东缉私局查获21只马来亚穿山甲来看,我们可以想像,肯定还会有漏网之鱼通过另外的渠道进入了国内各地下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其中就包括武汉。尽管网传武汉臭名昭著的“野味菜单”里没有穿山甲,但在这里非法销售穿山甲应该不是什么稀奇事。

网传武汉臭名昭著的“野味菜单”

至于蝙蝠身上的病毒是如何传播给穿山甲的,有学者推测:穿山甲喜欢在阴暗的山洞,而蝙蝠也同样喜欢,有可能两者出现在同一个洞穴之中,前者接触了后者粪便内的冠状病毒,致使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了病毒重组,变成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然后再传给人类。

当然,穿山甲是不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这个还有待商榷,但根据之前非典(SARS)病毒的爆发和流行,此次的新冠肺炎是人类通过食用和接触野生动物身上导致的可能性非常高。事实上,目前我们已知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大多数都是人类通过接触或食用野生动物而感染的。

下面这些由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

鼠疫(plague)

曾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内,差不多“屠杀”了近三千万的欧洲人,当时的俄罗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鼠疫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大规模流行,例如1910年东北鼠疫事件,新中国成立后,在西部、西北部仍有散发病例发生。

鼠疫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影响巨大 ,目前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本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鼠疫最初是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例如鼠(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是主要传染源)、旱獭等,它们自然就是此类病毒最初的自然宿主。根据研究,鼠疫传播给人的途径,是鼠蚤叮咬,将啮齿类动物身上的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给人,形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

按道理来说,鼠蚤一般很少叮咬人,并且啮齿类动物的血液足够它们生存,但这一切都会因为鼠疫耶尔森菌发生改变。这种病菌会在鼠蚤的消化道内大量繁殖形成栓塞,堵住其消化道,因此鼠蚤就成了“饿死鬼”,怎么吃都不饱,于是它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四处寻找可以吸食的血源,人类就首当其冲。

另外,由于鼠蚤的消化道已经被鼠疫耶尔森菌堵塞,所以当它吸食人的血液时,最终会因为“咽不下去”使消化道内压力过大,导致已经吸入的液体带着消化道内的鼠疫杆菌又返流出来,于是将鼠疫传播给了人类。

第一个感染上鼠疫的病人,通过呼吸道飞沫形成人传人,造成社会大规模流行。另外,鼠疫耶尔森菌同样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健康人破损的皮肤黏膜与病人的脓血、痰液或与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血液接触可发生感染。

值得一说的是,在1910年东北鼠疫事件中,当时国际医学界对鼠疫传播的认知是只会通过鼠(蚤)传染给人,而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消灭鼠疫的方法就是灭鼠。但这观点被当时防疫总指挥,医学大神伍连德(马来西亚华人)推翻。

原因是伍连德不顾风险,在疫情区和助手二人就地解剖尸体,在死亡患者的心、肺和血液中发现了大量的鼠疫杆菌。因此他确定鼠疫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和唾液的传染,而并非鼠传染给人,消灭鼠疫的有效方法就是对病人进行隔离,并焚烧感染尸体。

伍连德的结论最终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东北开始进行全面布控,所有的公共设施,旅馆、饭店、商店,均全面消毒,对病人和家属实行严格的隔离,对有可能接触病人者,必须呆在家里自行隔离。肆虐东北的鼠疫,就这样被消灭了。

艾滋病(HIV)病毒

现代人对于艾滋病(AIDS)都不陌生,这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通过性、血液、母婴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因此,人体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人类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是1959年在非洲刚果一名男子,到了1980年,全球就已经有10万-30万名感染患者,之后逐年快速增长,截止2018年末,已高达感染高达3790万人。

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认为HIV病毒的来源于黑猩猩,是从SIV(猴免疫缺陷病毒)跨物种传染。早在1999年,研究人员就在一只黑猩猩体内发现了SIVcpz,之后他们又发现这种病毒和人体内的HIV病毒非常相似,便开始追踪SIV的来源。

通过了解,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喜欢猎食另外两种猴子(红顶白头翁和鼻斑猴),结果他们又在这两种猴子体内又发现两种不同的SIV病毒。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黑猩猩在捕食这两种猴子的时候,别感染这两种SIV病毒,然后体内结合成第三种病毒,叫做SIVcpz,这种病毒可以在黑猩猩之间互相传染,同样也可以传染人类。

当时的非洲比较流行狩猎食用黑猩猩,因此,科学家认为,是当地人在食用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切开黑猩猩时的接触其血液接触,SIVcpz从而实现跨物种传染。当然最开始,人体本身并没有这么脆弱,免疫系列会杀掉这些病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在体内多了,就开始发生变异,形成HIV病毒留在了人体内。

题外话,1959年发生的第一例艾滋病感染患者,是用血样检测出来,但不代表其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第一例,因为科学家们利用他的HIV样本,追溯了上几代,最后得出结论大概第一次SIV到HIV的跨物种传染是在1920年的刚果金沙萨,此地正是HIV毒株类型最丰富的的地区,说明当地的HIV很多是由SIVcpz跨物种传染,不像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人类传染人类。

马尔堡病毒

这种病毒虽然用的是德国小镇马尔堡的名字,实际来源于非洲乌干达。1967年,一家德国医药公司进口了一批非洲乌干达名为 Cercopithecus aethiops 的猴子(又名非洲绿猴),分别在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进行研究,想研制一种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然而没过多久,这三处的工作人员共31人同时染病,其中7人死亡,初期临床症状相同。事后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感染了来自实验对象非洲绿猴身上的一种病毒,25人是直接感染,其余是通过人际之间的传播感染,其中包括两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解剖助理,及一名兽医的妻子。

由于病毒在马尔堡首次发现,医学界便用该小镇命名。之后,“马尔堡”病毒在非洲的南非、肯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乌干达爆发流行,且感染人群一次比一次大,而患者大多数在病发后一周死亡,死亡率为25%到100%。

“马尔堡”病毒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纤维线状病毒,传染性极强,潜伏期一般为3~9天,儿童为最容易感染群体,在病毒流行的非洲地区,75%的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大多为与受感染儿童接触密切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人感染“马尔堡”病毒之后,初期很像流感,会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痛等现象,然后就是全身皮疹、呕吐、腹泻等,到最后就是身体各孔穴出血。“马尔堡”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接触传播、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以及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飞沫传播。

尽管最开始病毒学家是在非洲绿猴身上发现了“马尔堡”病毒,但它们也是受害者,即中间宿主。之后,病毒学家又在北非果蝠(rousettusaegypti)和狐属狐蝠科(pteropodidae)果蝠体内发现“马尔堡”病毒,再加上非洲“马尔堡”病毒流行地区,都把此类蝙蝠当作一种美食,因此果蝠最有可能是原宿主。

目前“马尔堡”病毒的爆发仅限于非洲,由于当地的医疗水平极其落后,加上还有猎食野生动物的习惯,导致“马尔堡”病毒反反复复的流行。世卫组织根据其传染率和致死率艾滋病毒,在2018年2月宣布“马尔堡”病毒为全球十大致命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

1976年,非洲的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流行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这个地区的55个村庄百姓纷纷中招,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然后神秘消失。三年之后,病毒又一次出现,附近再次尸横遍野,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变得无影无踪。

15年后,即1995年,这种病毒又一次在非洲加蓬共和国冒头,一些城市的病死率高达90%,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级别数字超大,毒性越强,艾滋病为三级)。医学界根据病毒最初的起源地,将此其命名为“埃博拉”。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埃博拉”病毒与“马尔堡”病毒同属纤维线状病毒,潜伏期为2-21天,人感染后,病毒就会迅速繁殖,侵占各个器官 ,致使其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感染者先是内出血,然后七窍流血不止,并不受控制的呕吐,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埃博拉”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传播,通过出现症状的患者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形成人际传播,但有科学和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埃博拉病毒有可能通过气溶胶颗粒传播,即形成空气传播,这表明口罩已经无法阻止,需要戴呼吸罩。

为了确定“埃博拉”病毒的起源,法国的科学家在埃博拉河地区捕捉了上千只不同的动物,包括蝙蝠、鸟类、松鼠等进行病毒检测,同样在当地的29只果蝠体内发现埃博拉病毒,因此怀疑果蝠同样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然而更多研究发现,当地其他野生动物体内也有埃博拉病毒,例如黑猩猩、猴子、鼠、野猪,因此到底谁哪种动物才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目前仍没有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埃博拉”病毒流行的非洲地区,当地人有捕食这些体内含有“埃博拉”病毒的野生动物习俗。

因此,可以肯定“埃博拉”是人类通过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而感染上的一种传染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病毒的病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惟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中东呼吸综合症

2012年9月,英国健康防护局(HPA)向世卫组织(WHO)报告,一名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卡塔尔男子,在英国就医期间被确诊与年初死于荷兰的一名沙特籍男子感染了同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紧接着,在中东与欧洲部分国家相继出现该病毒疫情报告。

由于此病毒最早出现在中东地区,世卫组织(WHO)便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潜伏期5~14天,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肺炎、肾功能衰竭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目前已知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2015年5月,韩国突现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仅三周时间,疫情全国快速蔓延,由于管控不力,信息不透明,导致韩国2000多所学校停课,大量公共活动取消,旅游业也遭受重创。最终,这场疫情持续了7个月才得到控制,共导致187人感染,38人死亡,近1.7万人隔离。

根据目前资料,尽管MERS致死率高于SARS(前者约为30%,后者约为10%),但传染性弱于后者,一般不能在人与人之间持续传染,但密切接触患者风险较大,所以在疫情严重的区域,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较大。

埃及墓蝠

由于MERS与SARS同属冠状类病毒,而蝙蝠是多种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因此病毒学家最初也怀疑病毒来自蝙蝠,最终他们在中东找遍了,只在一种名为埃及墓蝠的蝙蝠粪便内检测到一种与MERS存在部分片段相同的RNA病毒。

但是埃及墓蝠与当地人接触较少,因此学界认为一定还有其他动物为中间宿主。通过广泛取样,他们在200多头单峰骆驼血样中,发现74%的样本中显示MERS抗体阳性,骆驼体内的MERS病毒与人体内病毒相似度高达99.9%,因此。

那么骆驼又是如何传染给人的呢,2013年11月的MERS死亡病例提供了一个思路,该报告中的死者是44岁沙特男子,其生前饲养有9头骆驼,其中4头出现流鼻涕等病症,该男子为骆驼鼻子抹药后一周,便出现MERS感染症状。

但是病毒学者又发现MERS还能感染灵长类动物、兔子、山羊等动物,因此怀疑MERS首先是在动物间扩散传播,然后从多个源头传播给人,随后才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目前全球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病例增长的两个主要地区沙特和韩国,尚未有对该病毒的疫苗或者特异治疗办法。

汉坦病毒(Hanta Virus)

这种病毒虽然没有前面几种有名,但同样致死率极高,属于球形病毒,但跟冠状病毒一样“善变”,更恐怖的进化功能-宿主共进化功能,呈现非同寻常的多样性。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共发现34个基因型的汉坦病毒,其中至少有22个类型被证明可以引起人类疾病。

汉坦病毒最早于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各州爆发后被确认,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就已经拥有很多病例。它的潜伏期长达9~35天,死亡率高达50%~75%,入侵人体后,跟埃博拉病毒一样,能导致患者出血、肾脏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但在痊愈后可以获得永久免疫力(即抗体)。

人感染汉坦病毒主要临床表现前期为发热、头痛等症状,几天后出现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和急性呼吸衰竭,即中国常见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艾滋病毒,重症3~7日死亡,轻症通过治疗则很快恢复。尽管目前中国没有出现过一例,但仍有发生的可能,因为此种病毒的中间宿主随处可见。

病毒学家通过调查发现,汉坦病毒的原宿主是各啮齿类动物,即鼠类动物,从目前的研究报告来看,全球很多地方虽然没有人类感染汉坦病毒,但在当地的鼠类动物中仍分离出汉坦病毒,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爆发。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尚未有证据证明,汉坦病毒在人与人之间可以发生传播。人体感染的主要途径:鼠类尿、粪、唾液中的病毒附着在空气中的尘粒上,被人吸入体内感染;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含有病毒的鼠排泄物感染;鼠类尿、粪、唾液中的病毒可污染食物,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感染。

以上几种是目前人类从动物身上感染的比较知名的致命病毒,另外还有一些,例如狂犬病毒、登革热病毒、禽流感病毒也都是来源动物。有一些是病毒是难怪避免的被动感染上,但有一些则是我们人类自己作死而主动感染上的。

写在最后

医学上把通过动物感染人类的传染统称“人畜共患病”(Zoonosis),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只是到了现代,我们食用的家畜、家禽,都会打防病毒疫苗,所以很少出现感染病毒的风险。但野生动物由于各种交叉接触,体内就有可能携带病毒,人接触和食用就有可能感染上。

根据《自然》杂志发表于2008年的一篇论文统计,1940-2004年间人类新出现的300多例传染病当中,人畜共患病的比例为60.3%,其中71.8%来自于野生动物,家禽家畜不到三分之一,所以管好嘴吧,不要什么都吃,就是预防新型传染病的最佳方式。

上面的病毒介绍,我们也会发现,蝙蝠是目前已知的多种病毒的天然宿主,病毒学家已经在其体内检测到137种病毒,其中有61种是人畜共患病毒。除去上面介绍的病毒,还有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替曼病毒、罗斯河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等均来自蝙蝠家族。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集这么多病毒于一身,蝙蝠自己却没有一点,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因为人类没有去研究过病毒对蝙蝠造成的影响,谁知道它们是不是也时刻要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寿命也因此而大大缩减。

当然,人畜共患病是无法被消灭,毕竟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不接触野生动物,而现在的家禽家畜,鸡、猪、猫、狗也有可能是病毒的中间宿主,所以人类还是管好自己的嘴吧,不要什么都吃,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新型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上一篇:研究数据真真切切艾滋病毒毒性在减退

下一篇:一次感染艾滋病几率有多大?身体出现4种情况,可能已经中招了

相关推荐

性病百科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