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大名”可是耳熟能详的,谈“艾”色变,人们对于艾滋病的恐惧,丝毫不亚于癌症,就是这个让人无可奈何的疾病,如今可以说已经实现了治愈。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也不应该停留在十年前的印象。
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点燃艾滋病治愈的火苗
从1981年报道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治愈艾滋病,到1996年的十几年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艾滋病,患者从病毒感染后经历 6~8 年的无症状期,进展至严重免疫缺陷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几乎100%的死亡。在当时艾滋病又被称为超级癌症,不仅会引起患者的死亡,而且还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治疗的转折发生在 1996 年,随着“鸡尾酒疗法”的问世和临床实践,使得艾滋病治疗效果大大改善。从 1996 年至今的20多年来,鸡尾酒疗法的广泛应用,使艾滋病患者的寿命显著延长。现在,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这类患者已经可以活到接近正常人的寿命。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2位艾滋病患者被完全治愈。一个是 2007年的“柏林病人”,一个是2019年的“伦敦病人”。这两位患者都是非常特殊的案例,他们在患艾滋病的同时又患上血液系统肿瘤。在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接受放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
虽然两位痊愈者的方法在其他病人身上并未得到复制,但是两位痊愈者的例子,给未来攻克艾滋病点燃了希望。
中国艾滋病的防控:举全国之力,防控效果显著
我国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1985年发现的,其实在我国发现艾滋病患者之前一年的1984年9月,卫生部、经贸部和海关总署就印发了《关于限制进口血液制品防止AIDS病传入我国的联合通知》。这是我国政府发布的首个防控艾滋病政策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政府主管部门从国家层面开始应对艾滋病。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对艾滋病防控的重视和对防控措施的不断增强,我国艾滋病防治成果丰硕,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感染者和患者:两个概念,不要混淆
从初始感染 HIV 到终末期是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与 HIV 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感染后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 HIV 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艾滋病发病期的患者才叫艾滋病患者,急性期和无症状期的患者称为艾滋病感染者。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 1 ~ 3 周后缓解。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 HIV RNA 和 p24 抗原, 而 HIV 抗体则在感染后 2 周左右出现,因此此时检测艾滋病抗体的结果并不准确。从急性期后就进入无症状感染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 6 ~ 8 年。艾滋病期则为感染 HIV 后的最终阶段。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 HIV 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艾滋病传播:只有这些途径,勿过分担忧!
关于艾滋病的恐惧之一源自它的传染性,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被 HIV 感染的人,包括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 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唾液中可以忽略不计。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途径只有三种,分别是经性接触(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经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文身等);经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和哺乳传播)。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传染途径。因此,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主要为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 HIV/AIDS 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侣的人群、性传播感染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