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家特约作者:天津医科大学感染病研究所 贾医生)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虽然目前尚没有有效的预防及治愈手段,但通过认识艾滋病的多种首发症状,进行病毒筛查,或在有限的条件下了解HIV感染后外周血血常规的变化,将十分有利于临床进行疾病筛查、进展预测和合理治疗。那么在艾滋病早期,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测发现异常吗?
需要注意的血常规项目
首先我们要了解血常规检查主要关注的项目:
1、 粒系白细胞计数:即白细胞总数WBC,以及细分的淋巴细胞数LYM、中性粒细胞数NEU、单核细胞数MON,及比例变化。
2、 红系红细胞数:即红细胞总数RBC,及其大小、分布变化。
3、 血小板系计数:即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大小、分布变化。
4、 血红蛋白Hb。
HIV感染后血常规变化
HIV感染后,有70%左右的病人,粒系、红系、血小板系有不同程度的减低;有30%左右的病人,粒系、红系、血小板系三系同时均有明显减低!而且伴随着患者的血红蛋白Hb逐步减少,机体从而出现贫血、乏力、消瘦等症状。
1、在HIV感染后的急性期,患者首先可能表现为血小板PLT减少,其中以吸毒患者最为明显;在第2周以后,血红蛋白Hb减低逐渐明显,患者可有贫血、出血、乏力、肢体末梢皮肤苍白等现象,此时应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2、在急性感染期数周后,可出现一过性单核细胞MON增多,此时可能与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混淆。
3、患者进入免疫抑制期后,可出现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三系均不同程度减少并配合贫血。患者可出现免疫力低下、不明原因发热、易感染等问题。
4、一旦患者合并感染,则又会引起白细胞总数WBC、单核细胞MON、中性粒细胞NEU的增高。
5、患者在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急性期,总淋巴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会在治疗最初6个月时有明显增长,而后随着治疗的延长增长幅度逐渐减慢艾滋病急性期,但可基本恢复正常。
因此,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无法做到监测CD4+、CD8+细胞数和病毒载量的病人,可以通过监测外周血血常规的变化,从而知晓感染的可能、病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