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在HIV感染急性期(Acute HIV Infection,AHI)阶段可能不能检测到HIV-1特异性抗体,出现的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Acute retroviral syndrome,ARS)也通常被误认为是其他病毒性疾病(例如流感)的症状,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急性HIV感染不能被及时诊断。
大约50%的新发性途径感染HIV者,都是与HIV-1急性期和早期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暴露而导致感染。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报告存活的HIV/AIDS患者105.3万艾滋病急性期,同时感染者也存在经性途径再传播的可能。近年来,我国逐步推广HIV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和暴露后阻断(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的公共卫生策略,临床中已经可见一部分高危行为者在缺乏有效指导下实施PEP和PrEP,这其中不排除部分求询者实施PEP和PrEP 时已经处于急性感染期,为后续HIV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HIV-1感染急性期的筛查、诊断和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策略对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期定义
HIV感染的疾病发展全过程可分三个期,即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但各国各地区对急性期定义略有不同。
我国急性期定义通常为发生感染HIV的6个月内。部分感染者在急性期出现HIV病毒血症及ARS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
欧洲临床艾滋病协会指南中将HIV原发感染定义为:①既往6个月内有高风险接触史;②血浆中可检测到病毒(p24抗原和/或HIV RNA)和/或HIV抗体阴性或不确定;③有或无临床症状。原发感染又进一步分为急性感染(在HIV抗体阴性的情况下,p24抗原和/或HIV核酸检测阳性)和近期感染(感染后6个月)。
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DHHS)指南定义急性HIV感染为在HIV抗体检测结果阴性或不确定的情况下,血清或血浆中可检测到HIV RNA或p24抗原。新近HIV感染是在感染后≤6个月的阶段,在此期间,HIV抗体会逐渐被检测到,该指南中“早期HIV感染”指“急性或近期HIV感染”。
总之,尽管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急性期的定义有轻微差别艾滋病急性期,但诊断要点都包括可能感染时间、检测方法、常见症状。
急性期生物学特点
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急性期的生物学特性,可以有助于对实验室WB和抗原抗体筛查报告结果解读,并结合临床特征对急性期进行分期诊断。
生物学特点
HIV感染后,病毒复制首先局限在黏膜,然后转移到引流淋巴结,在此进一步扩增。在黏膜暴露2天内可在区域淋巴结中检测到HIV,3~5日内可在血浆中检测到HIV RNA。此后,血浆病毒水平呈指数上升,在感染后2~3周达到高峰(血浆HIV RNA水平可能升高至超过107拷贝/ml),核酸检测阳性后7天左右,p24抗原水平可能超过100 pg/ml并被检测出来。病毒血症达高峰时期前后,患者可能出现临床症状。感染暴露后2~3周可以检测到HIV抗体。
Fiebig分期与血清及病毒学标志物变化关系
根据Fiebig表格掌握血清学变化规律,结合WB试验条带报告分析可以促使最大可能发现HIV急性期感染(表2)。
掌握急性期生物学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充分利用现代临床试验室检测手段,提高对急性期、HIV抗体阴性核酸阳性感染者诊断能力;提高在使用暴露前后预防、急性期治疗等新型防治策略、病毒标志物应答受到干扰时进行准确诊断;提高对输入性抗体等新情况实施检测等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对就诊者流行病学的充分提取,才能尽最大可能做到早诊断。
急性期的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结果是诊断HIV感染的关键因素。原则上急性期诊断与艾滋病诊断一致,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抗体在HIV感染后2~3周可以被检测到,因此仍要加强流行病学和症状的收集,对可疑暴露、可疑感染但抗体阴性的患者,尽快进行补充试验,包括WB和核酸检测。
部分患者因为血清转换期出现WB报告不确定,约2%~20%的抗体初筛阳性复测WB报告不确定,常见于急性期感染时条带条件不足,可进行核酸检测或2~4周后再次送血进行WB检测,应尽快根据核酸检测早诊断,避免因告知晚后期患者脱落导致其继续传播。
CD4+细胞检测
北京协和医院一项研究显示HIV感染急性期因免疫反应、应激反应等导致CD4细胞计数下降,甚至CD4/CD8比值倒置,因此怀疑急性期的患者同时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也是一种诊断的辅助手段。
本文节选自《HIV急性感染期诊疗管理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