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这个词在gay圈并不陌生。随着知识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艾滋病,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报道过艾滋病感染者的故事。
在艾滋病背后,还有一个更加隐秘小众的群体,他们是“恐艾者”,即表现出对艾滋病的恐惧。具体而言,每个人对艾滋病的恐惧程度不一,有的人是轻微恐惧,但有的人则是严重恐惧,甚至有的人因此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在过去的1个月,我曾接触到一个恐艾者。9月,他在微博找我咨询艾滋病相关的问题,我第一眼就看出了他是一名恐艾者。在此之前,无论是在线上咨询还是在线下生活中,我都有接触一些恐艾者,我非常同情他们。
9月29日,这位恐艾者在微博给我发来一段私信,内容如下:
你好哦,因为恐艾买了试纸测,但是最近又想到会不会有人报复社会,买了测的试纸把给送的采血包拆开给采血针滴血,然后用封口机封好退货,我其实思考过,他即使退货然后直接再发给我,来回路上都得四天,四天血液也该凝固了,病毒也死了,血液多的话,一打开采血针口也能看到的,我当时测的几次还用酒精灌到采血针里面清洗了一下,但是就是很焦虑很害怕。
我当时给的回复则是:“这是心理问题了。”我一看这段文字描述,就知道他是恐艾者。对于他们的来信,我其实没有太多办法来应对,因为我没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如果是其他有关艾滋病的问题咨询,我还能站在科普的角度为他们进行解答,或者分享一些科普的文章给他们阅读。
在我之前的了解中,我发现我无论和恐艾者怎么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他们仍然会恐惧艾滋病。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是具备艾滋病的基础知识的,还有一些人是本科大学生,他们的深层恐惧是来自于“心理”。
有一年,我曾在一场基友活动上见到一个大学生,他是一名恐艾者。我依稀记得,他曾和一个男生有过亲密接触,但双方没有体液交换,也没有插入性的行为。他对此恐惧了很久,一直担心染上艾滋病,事后隔了一段时间做了检测,也还是忧心忡忡。
10月2日,这位恐艾者又给我发来一段私信,内容如下:
你好哦,我还想问问其他带病毒体液离体三天的情况下,就算没有干燥是不是病毒也都失活了?
我当时给的回复是:“离开五分钟就消失了,所以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传染性的。”
如果站在医学角度来说,我的以上回答显然不够严谨,但当下我就希望他能够安下心来,不要为此焦虑和害怕。根据现有的研究,HIV病毒在离开人体后会逐渐失去活性,但具体时间取决于环境条件和病毒的暴露情况。
例如,在室温下HIV病毒通常会比较快地失去活性,一般来说,它的活性会在几分钟到数小时内迅速衰减。当HIV病毒被暴露在干燥空气中时,水分会迅速蒸发,从而导致病毒失活。而在体液中,HIV病毒的生存时间会相对较长。
10月5日,他又在微博给我发私信咨询,内容如下:
你好,又是我,我还是想确定一下,假设有人把体液或者血液从身体抽出来立刻滴加到这种采血针里面,然后立刻把包装用塑封机塑封,在快递三天的情况下,这个采血针被人使用,会有风险吗,这个所处的环境算是密封环境吗?(配图如下)
我当时给的回答是:“不会,建议你看心理科。”他回复我说,等过段时间就会去看。平心而论,对于恐艾者的许多回答,我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恐惧,而且还会不断地幻想,从而让自己更加焦虑不安。
据我了解,恐艾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对艾滋病的过度恐惧和焦虑。造成恐艾的原因有很多种。
例如,有人缺乏对艾滋病的准确了解,就可能导致恐惧。其次,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歧视,人们对感染者存在偏见和歧视,这种社会环境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对艾滋病产生过度恐惧。另外,焦虑症也是引起恐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焦虑症患者往往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担忧,对于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他们焦虑的主要来源。患有焦虑症的人在面对艾滋病的相关信息时,容易夸大艾滋病的危险性恐艾,从而产生极度的恐惧。
总而言之,恐艾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到许多因素。要克服恐艾的心理,一方面需要提高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焦虑和恐惧。
对于恐艾者,我的建议是,如果这种恐惧心理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恐艾,请务必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例如,前往当地较为有名的公立医院看心理科,让专业的医生帮忙做分析和判断,最后再看如何治疗。
你们有遇到恐艾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