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大多数来源于百度搜素,任何一个行为搜索出来,上面的各类医生专家教授给出的说法都是有可能、大概、或许这种语言来告诉咨询者,让咨询者很抓狂,他们从来不给咨询者一个肯定说法,让恐艾患者深深的陷进去了。
作为经常遇到咨询者的询问的人医生,特别理解恐友这样的纠结和焦虑。
通常危险行为发生后都会有感染hiv的担心,也特别想早点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但如果过了窗口期,检测结果也是阴性的,还是不能放下疑虑,就属于恐艾心理问题了。甚至有些朋友没有实质危险行为,也会担心不已,同样属于恐艾心理问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随着咨询的恐友越来越多,我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更深层次的体会,在这里再给大家整理一下。
关于恐艾的成因,在我的推文和视频里有详细的介绍,基本上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专业知识不足,但这部分很容易通过专业知识解读破除他们的疑虑。另一个就属于恐艾心理问题了,而且大部分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我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真正有风险的朋友咨询的并不多,反而是没有风险或者即便有风险但是过了窗口期后检测结果是阴性的朋友咨询的更多,甚至是反复咨询。这部分其实就是恐艾心理问题造成的。
对于恐友来说,认识到问题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当我们真正接受自己对艾滋病的恐惧不是专业知识可以解决的,而是自己心理原因导致的,那问题才有被正确解决的可能。这就是我常说的看到问题,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一大半了。接下来只需找对方法。
关键是有很多朋友,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心理原因,企图用反复检测或者专业人员的反复解释去破解。但我们会发现,反复检测的结果是,刚开始的时候,检测结果会让自己很安心,但是随着时间延长,检测后获得短暂安全信号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也就是好像检测也不能让自己感觉到安全了。而这类朋友可能更需要的是通过和咨询师沟通,探索到合适的方法去重建自己的安全感。
还有一些朋友,他们理智上也知道自己检测结果是阴性,自己没有感染,但是他们会想:万一是检查的结果不准确呢?万一是我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窗口期延长了呢?诸如此类。小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到恐友这里变成了十万个“万一”。
有一些恐友到后来,思维方式甚至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有症状,但就是检测不出来的朋友。
常人的思维模式通常是:我身体不舒服,有发热,淋巴结也肿了,前几天还腹泻,我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开具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出来后都是阴性的恐艾,证明自己身体没有大问题,症状可能就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那OK,我就好好治疗一下感冒就好,从此不再和艾滋有半毛钱的瓜葛。
恐友的思维模式是:我身体不舒服,有发热,淋巴结也肿了,前几天还腹泻,我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开具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出来后都是阴性的。恐友说,不对恐艾,虽然结果阴性,但我的症状怎么解释?是不是我已经感染了,但是目前检测不出来?
我们会发现,其实恐友有个潜意识在里面,就是他在看医生之前已经假定自己是感染者了。所以这部分恐友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反复咨询专业人员和检测。
有些恐惧时间较长的恐友,在长期的焦虑恐惧之后,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焦虑压抑的情绪,甚至没办法接受自己的愉悦情绪体验。比如有时他们一高兴起来,就立马提醒自己说,我不能太开心,因为我太开心了,万一将来哪一天我接到自己确诊的消息怎么办?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已经把自己放在了感染者的位置上。
恐艾究竟怎么办?在我的推文里面有提到一些普适性的方法,大家可以通过推文详细了解。比如做正向暗示,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适当锻炼身体等等。但其实心理问题是比较个性化的问题,每个人背后原因不尽相同,即便可能是类似的原因但破解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和咨询师有深入沟通才能去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原因才能找对方法。
关于心理咨询,是国人目前还没有普遍接受的议题。但其实,心理因素占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70%,这是国内外公认的理念。而且其实人一生当中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很正常也很常见的。因为它不等同于精神问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将人的心理做个大的划分,可以分成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问题,当然不仅限于精神障碍,还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而精神障碍又可以细分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等等。
正常心理部分又可分为正常且健康及正常但不健康两个部分。我们常说的心理问题就是正常但不健康的部分,我常用心灵感冒的状态来形容。因为人身体感冒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心灵感冒也并不少见。
在国外,一个女孩找到了心仪的男朋友,准备结婚前通常会问男孩,你会经常看心理医生吗?如果男孩回答会。女孩会很愿意嫁给这个男孩。what?经常看心理医生的男孩女孩还愿意嫁给他,我没听错吧?是的,因为在国外看心理医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一个男孩子愿意通过正常渠道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说明他常常可以保持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且不是说出现了问题才去看心理医生,而是有压力就可以找心理医生聊一聊。当然除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一大影响因素以外,心理健康意识确实是有差异的。如果在国内,女孩得到这样的回答,不知道会不会say goodbye!
除了意识上的差别,还有就是更多的朋友对心理咨询还没有正确的认识,通常希望一两次就能解决问题。其实心理问题很复杂,需要一个探索内心症结的过程。而很多朋友在最初咨询的时候更多的是想要解读艾滋专业问题,根本无暇探索心理问题成因,所以很难通过一两次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如果恐艾的朋友还没办法通过专业知识解读和检测走出来,甚至还在恐惧中挣扎,不防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问题,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病毒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多久
艾滋病病毒在体外会立刻失去活性,除非在注射器等密闭环境中能维持数小时,其他情况会立刻失去活性。失去活性后病毒就会失去传染性,不能再进行复制、转录。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它的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都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当它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大多数病毒由核酸、蛋白质衣壳,少数病毒在蛋白质衣壳外还有一层含有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包膜。当然还存在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例如,朊病毒。病毒简单的结构使病毒在离体情况下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结构存在,但仍然可以长时间保持感染活力(保持感染能力的时间与病毒本身的结构和所处的环境有关)。病毒失去感染的能力是由于病毒的结构遭到了破坏,不能再感染宿主细胞了,我们称为病毒“失活”了。所谓的病毒的“存活”、“失活”和“灭活”等都是人为定义的名词,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界定病毒是否具有感染能力。
病毒的“存活”指的是病毒还具有感染能力。病毒的“失活”、“灭活”和“死亡”都是同一个意思,指的是病毒失去感染能力。
一、hiv体外生存
HIV病毒在人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生存数小时(hours),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且病毒在离开体外的瞬间失去传染性,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
二、hiv灭活方法
不加稳定剂时,病毒在-70℃冰冻下失去活性;而添加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在-70℃时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
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 0.5%来苏尔处理5分钟能灭活病毒,1%NP-40和0.5%triton-X-100能灭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
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国际卫生组织推荐对艾滋病病毒灭活加热100℃持续20分钟,效果较理想。艾滋病病毒的消毒主要是针对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生活场所等。例如,辅料、纱布、衣物等。对艾滋病病毒的消毒可以根据消毒物品选择适当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需要重复使用的物品可用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不宜煮沸的物品可用2%戊二醛、75%酒精等进行消毒。
三、hiv体液生存
室温下,在实验室严格控制的组织培养液的环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
一些研究机构证明 ,离体血液中HIV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
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小时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小时,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但这些情况仅仅限于实验室环境下。
据美国cdc报告,即使是实验室环境,实验室中用于实验的比人体血液和体液浓度高得多的病毒,在干燥几小时后,活性下降百分之九十九。因此,除实验室环境外,含有HIV的离体血液造成感染几率几乎为零。HIV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在外界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即使在含有HIV的血液和其它体液中。
不在实验室环境或者不在密闭环境(比如针筒、针头)中,HIV是无法保持活性的。必须指出,在用过的注射针头的残留血液里,HIV可以存活比较长的时间,使用针头可以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因此,使用过的注射针头很具有HIV传染的危险性,用过的注射针头绝对不可重复使用。美国相关科学研究部门经过近百万次除外明确传播途径的特殊情况接触暴露实验所得的结果:被感染案例不到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