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属于心理作用,不停的暗示自己,大脑被迫做出反应恐艾,人体各方面出现紊乱造成的,出现一些列自己想象的症状,恐艾大多数来源于百度搜素,任何一个行为搜索出来,上面的各类医生专家教授给出的说法都是有可能、大概、或许这种语言来告诉咨询者,让咨询者很抓狂,他们从来不给咨询者一个肯定说法,让恐艾患者深深的陷进去了。
“医生,我身体已经开始有症状了,我感觉自己夜里在发低烧……”
“医生,我感觉我淋巴结有点肿大,我看网上说艾滋病就有这种症状……”
“医生,我要不要做个核酸检测,查一下病毒载量……”
“医生,我现在能不能去你那做个检测,开始进行治疗……”
这位求询者,已经连续多天打来电话咨询,每次都要将自己曾经的那次高危行为暴露情况描述一遍,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再反复和医生确认自己是否感染,并开始担忧感染后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了解了这位求询者的高危行为暴露史,也知晓到这位求询者高危暴露后多次的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实,这位求询者并未感染艾滋病病毒,可能是得了一种心理疾病,俗称“恐艾症”。
恐艾症”是艾滋病恐惧症的简称,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恐艾症者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责和懊恼等心理,慢慢地,矛盾、负罪、羞耻感等逐渐加深,很难消除。
他们多在事后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恐艾,与自己的感觉对号入座,因而反复就医、反复检测。而在多次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为阴性之后,又不愿意相信检测结果。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逐渐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障碍。症状并不能作为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判断依据,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或核酸检测才是最可靠的。
HIV进入人体后不能被立即检出,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抗体检测的窗口期为2~3周,核酸检测的窗口期为周。大多数感染者高危行为后4周时可以检测到抗体。如果4周结果阴性,可排除HIV感染。
北京现在有2600万人口左右,截止10月底今年共感染1400人左右,概率也就是0.005%,男男行为占据了主导,男女由于基数大,也占了一部分。所以wtxj、wtgj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来源。对于其他传播途径为4.49%,我联系了过北京方面的同行,他们说这部分人是做手术的时候,被检测出来的,由于时间过去很久,他们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感染,什么原因感染,所以被标注为其他传播途径感染,其实大家都能想到,当你做手术被发现感染艾滋病,是不可能跟家人说自己是由于生活混乱造成感染,只能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所以日常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外层膜由双层类脂组成,病毒成熟后由宿主释放到外周,由于病毒脂质外膜与宿主细胞有相同成分,因此可以携带与宿主细胞相同的蛋白质成分,从而有利于保护病毒免受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一般情况下,含有病毒的血液或体液只能从一人体内直接进入另一个人体内才能传播。
艾滋病只能在血液或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因为血液或体液为它存活提供养分,而离开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病毒,一旦来到其他液体,会因为环境、温度、湿度、酸碱度的变化而失去活性,尽管艾滋病毒传染性极强,但也很脆弱,它们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离开了这些血液和体液,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