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错
一只8元!
7月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广州疾控i健康)发文,呼吁广州居民齐齐“找虫、找人”——找到锥蝽,找到潜在的美洲锥虫病患者。
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希望通过“找虫”掌握该病的媒介状况,为实施高效准确的防控提供依据;“找人”可以使有需要的人得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避免出现危及生命的风险。
对找到锥蝽的居民,经确认后疾控部门将提供每只8元的奖励金和健康咨询服务。
锥蝽事件
2016年,在临近广州的顺德,发生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由于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而美洲锥虫病目前在全球的扩散不容忽视。
关键是且由于该病的隐匿性,人类感染后不容易被发现,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艾滋病急性期,危及生命。
锥虫病传染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
据了解,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美洲锥虫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生命,目前在全球的扩散不容忽视。
你见过它们吗?
长这样
锥蝽从若虫到成虫
这就是锥蝽,在广州俗称“木虱王”。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mm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经小范围调查,了解到在多个区有市民曾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
你被它咬过吗?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锥蝽也被称为“接吻虫”,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同时也会叮咬其他部位。
叮咬处肿大
它能传播什么疾病?
挺吓人的!
它们白天隐藏起来,晚上趁着天气凉快、宿主睡着的时候,出来觅食吸血。
若仅仅咬人吸血也就罢了,毕竟恼人的蚊子也每天干这事。但锥蝽的可恶之处就在于,在宿主间传递克氏锥虫艾滋病急性期,引发美洲锥虫病,是该病的传播媒介。
致病的克氏锥虫
叮咬后,它们会在叮咬处附近排便。当人出于抓挠的本能把锥蝽的粪便/尿液抹到叮咬处、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肤破损处时,致病的克氏锥虫就进入人体,引发美洲锥虫病——
一种隐匿性极强、危险性极高的病
病可隐匿长达二三十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它传播美洲锥虫病,这种病又名克氏锥虫病,恰加斯病。美洲锥虫病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由克鲁斯锥虫引起,主要传播媒介为吸血猎蝽,于1908年由Chagas医生发现,故称Chagas病。该病隐匿性极强,隐匿期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重症患者预后不良。
因Chagas医生在1909年首先发现,故又称Chagas病/恰加斯病
急性期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等。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巨食管炎、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发生。
这病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
这......
继续......
美洲锥虫病以拉美地区最为严重,但随着全球化进程,该病已经扩散到了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已出现病例。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搜索发现,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美洲锥虫病正向世界其他地方慢慢扩散,包括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日本和韩国曾有报道输入性病例,我国亦有输入风险。
找到这样的人和虫会怎样呢?
咳咳......
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通过此次调查(捉虫),希望清晰了解锥蝽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配合相应的措施,争取将危害降到最低。
在有锥蝽分布的地区,锥虫病可经各种途径传播,出入过拉美地区的人员均有可能被感染。广州市疾控中心介绍,锥虫病传染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因此,广州市疾控中心呼吁“要赶紧找虫找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感染后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为最初感染后持续的两个月左右。此时有大量寄生虫随血液循环,但多数病例无症状或症状温和且无特异性。
在被锥蝽叮咬的不足50%的人群中,最早出现的典型体征是皮肤损伤或一侧眼睑青紫肿胀。此外,也可表现为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脸色苍白、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肿胀以及腹部或胸部疼痛。
急性期叮咬的右眼处肿大
慢性期,寄生虫主要隐藏在心脏和消化道肌肉中。
多达30%的患者出现心脏障碍,少数(约10%)出现消化道(典型:食道或结肠扩大)、神经或混合病变。近年来发现,感染后会因心脏肌肉及其神经系统遭破坏引起心律失常或进行性心力衰竭而导致猝死。
一颗被慢性锥虫病破坏的心脏
幸运的是,这种疾病在早期完全有药可医。在感染后的急性期(包括先天性感染病例),使用苄硝唑和硝呋替莫杀虫,治愈率几乎达100%。
不幸的是,锥虫病的确诊率极低。由于锥蝽的唾液中含有麻醉成分,人被叮咬后甚至都没感觉。美洲锥虫病又隐匿性极强,可长达20~30年。而两种治疗药物的疗效都会随患者染病的时间而减弱,到晚期几乎没有特效药。
因此,有学者甚至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其实与我们熟知的艾滋病并无关联)。
除了锥蝽直接叮咬,美洲锥虫病也可以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传播。
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目前预防美洲锥虫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病媒控制——即消除锥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