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性病学术 > 艾滋病 他是我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分离出中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

他是我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分离出中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

阅读数:            发布:2020-12-07

艾滋病病毒

今天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据资料显示,自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约有7500万(7100-87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3500万(2960-408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截至2018年,共有379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艾滋病危害极大,死亡率极高,对全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为此,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就包含我们今天介绍的科学家。我国病毒学、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曾毅。

艾滋病病毒

曾毅 图片来源北京工业大学网站

1985年,他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艾滋病毒(HIV)的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证明1982年HIV随血液制品从美国传入中国,1983年感染中国第一个公民。

1987年7月,他带着学生一起前往云南为一名疑似艾滋病患者的美国记者采血,结果诊断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艾滋病病毒,随即分离出中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进行了HIV-1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研制和发展了HIV病毒系列检测试剂,如简单易行的酶免疫法和最终确诊的快速蛋白印迹法。快速诊断试剂盒获得卫生部批准使用,制备试剂供应全国。

他研制了抗艾滋病的中药和疫苗,现已被国家药监局批准进行临床试验。

他带头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和其他院士及专家一起,曾三次上书国务院,为我国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艾滋病的身世至今仍是一个谜。据资料显示,从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间有5位男性同性恋住院患者被确诊为卡氏囊虫肺炎病症,他们中还有巨细胞病毒感染。1981年7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现过去2年半的时间,共有26位男性同性恋患者有罕见的卡波西肉瘤。

1982年,这种新发现的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作为一个从事肿瘤病毒已有二十余年的研究者艾滋病病毒,自从1981年曾毅得知美国的报道以来,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疾病可能会传入中国,并引起严重后果。因此,他开始做积极的知识与技术储备工作。

1985年6月,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这是一位阿根廷籍旅居美国15年的34岁的男性患者。他当时从美国来中国旅游,当年的6月4号下午在协和医院就医,入院时已经病危,6月6日上午在医院死亡。住院期间中国医生根据其症状怀疑为艾滋病,通过他国外的家庭医生得到确诊。

当时医院保留有患者的血清,当年11月,曾毅实验室对该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同时还检测了与该患者接触较为密切的医护人员血清,结果均为阴性。由于该患者是当时的国内首例患者,因此相关部门都极为重视,甚至在报道之后可谓举国震惊。

曾毅能在半年内做出检测,是因为他从1983年起,就开始从法国、德国和日本引进了相关的材料,不久后制备出了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建立了血清学检测方法(免疫酶与荧光检测法)。

1985年,他开始收集不同地区正常人群的血清,做了近千份的血清学检测,但并未发现阳性患者。当年国外有报告,发现血友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在接受输血或者血液制品后发生了艾滋病,于是曾毅就开始查询美国及欧洲的血液制品是否有进口到国内的。

后来,浙江省传染病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告知曾毅,1982年浙江省医院下属的血液病研究所在杭州召开了一次国内外出血性疾病研讨会。在这个会上,美国的哈默公司、阿尔法公司都带去了他们所生产的第Ⅷ因子血浆制品在会议上进行了展示,会后就赠送给了浙江省医院。

他通过与浙江省医院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合作调查,他们发现由哈默公司的第Ⅷ因子一共注射了19位患者,注射时间从1983年到1985年。他们把这些病人都找到了,并一一进行血液检测,结果发现该公司同一个批号制剂注射的四位血友病病人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这表明1982年艾滋病病毒就随着被污染的第Ⅷ因子来到了中国,1983年就感染了中国公民,那也是中国本土第一位被感染的公民。

曾毅的检测方法在这项研究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1986年12月,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的一名厨师从美国回国治病,最后入住福建省立医院,被怀疑为艾滋病。向上级部门报告后,曾毅实验室人员立即南下福建,对该患者采血,带回北京,检测结果为HIV抗体阳性,确证为艾滋病。

该患者于1987年2月16日因高热、消化道出血抢救无效死亡。这是除了因输入第Ⅷ因子感染的患者外,我国自行正式诊断的第一例华人艾滋病患者。

1987年7月,一名美国记者在昆明发病住院,临床疑为艾滋病,在云南省卫生厅的协助下,曾毅实验室前去采血,结果诊断为艾滋病病毒阳性,随即进行病毒分离工作,在当时没有P3实验室的情况下,曾毅带着一个技术员完成了对艾滋病病毒的分离工作,分离出中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

后来进一步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HIV-1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很快做出了中国自己的艾滋病诊断试剂,一种用于初筛实验的“免疫荧光试剂”,另一种用于确诊的“快速HIV蛋白印迹试剂盒”,后来又生产出“Elisa试剂盒”。快速诊断试剂盒获得卫生部批准使用,制备试剂供应全国,这对早期国内艾滋病的诊断、多起因输血等暴发流行的艾滋病筛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1988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及检测中心成立,曾毅任中心主任,从此,他们正式承担起全国艾滋病病毒的检测任务。

在中国艾滋病防治早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卫生部防疫司的支持下,主办了内部月刊《艾滋病简报》,曾毅任主编,郑锡文任副主编。该简报从1988年1月创办到1995年3月,后因为正式刊物《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出版而停办,一共有61期。

这些简报中全面跟踪报道了国内外艾滋病防治早期各方面的重要动态,记录了我国早期艾滋病防治方面的许多珍贵资料及数据。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发现者之一蒙塔尼(左二)、曾毅(左三)

1989年在云南瑞丽发现成批艾滋病病毒血清检测阳性。受卫生部指派曾毅带队前往调查并采集禽标本进行检测,开展对现场的调研工作,由此也进一步完善了曾毅等研制的艾滋病诊断试剂。

1995年年初,天津市防病中心,就是用这个试剂发现了一个有偿供血员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因此后来追踪下去。

曾毅派实验室人员前往河北廊坊,紧急在卫生防疫站建立了临时实验室,一边培训当地的工作人员检测,一边进行现场检测确认,后来发现河北廊坊有偿供血人员中有成批的感染者。再后来是河南有偿供血人群艾滋病流行现场的深入研究等。

艾滋病重大疫情接连出现,作为科学家的曾毅等人十分着急,他们通过各种机会大声疾呼,国家艾滋病防控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开展宣传预防工作

1988年10月,鉴于当时国际上某些国家和地区艾滋病流行猖獗,对我国威胁日益严重,为严防艾滋病在我国流行,把艾滋病拒之国门,国家卫生部原部长原中顾委委员钱信忠博士和国务院原副总理姬鹏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朱学范、港澳著名企业家霍英东先生、马万祺先生、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程天民先生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德高望重的有识之士在广州爱心凝聚,具有前瞻性倡议成立了“环球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并上报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

1989年10月16日由国家民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成立“环球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原国家卫生部。1994年更名为“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曾毅于1997年开始担任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基金会宗旨:宣传贯彻国家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方针政策,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推广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方法手段,关怀救助受性病艾滋病影响的弱势群体,为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做贡献。

曾毅除了作为科学家身份在为中国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做了大量工作外,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艾滋病病毒

1998年“预防艾滋病教育展览会”专家咨询现场留影

(一)为配合国艾办下达的《艾滋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课题研究,1999年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精心组织对疫情严重地区进行专项调查,撰写出调查报告。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提出相应对策。

(二)2000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并在全国播出艾滋病的宣教片《世纪的警告》。2001年又与北京电视台共同举办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在首都大学生中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

(三)2001年,基金会开通了《艾滋病在线》网站,向全国提供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

(四)率先呼吁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工作,关怀艾滋病弱势群体。2003年12月1日,在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121联合行动计划组委会的组织和倡导下,中国率先捐助艾滋病防治防治事业的56家单位和团体及部分个人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与艾滋病作斗争的121联合行动计划捐助表彰大会”上联合通过了《迎战艾滋病的121行动联合宣言》,呼吁更多的团队、集团和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对抗艾滋病的斗争中来,动员更多的有效资源迎战艾滋病,为遏制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作出贡献。

艾滋病病毒

“121联合行动计划”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得到原国家卫生部、民政部等45个部级单位和各级政府、52个社会团体和42家主流媒体及众多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普及预防艾滋病科学知识。活动募集资金、物质1700多万元,用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关怀救助受艾滋病影响人群。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

(五)2005年,在全国开展“121红丝带爱心一元捐活动”,动员全社会“每人捐献一元钱,共同抵御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

121红丝带爱心一元捐活动

(六)在原国家卫生部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加强农村地区与基层卫生部门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在山东潍坊建立健康教育基地,在河北邯郸地区利用广播、电视、展览、传单、讲座等用多种形式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与山西省卫生厅合作,在山西夏县开展“建立一个无歧视的社区”为目标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对在农村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与秦皇岛港务局合作开展港口流动人口、社区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暨健康教育政策研究项目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艾滋病病毒

121红丝带爱心一元捐活动

(七)为加强基层艾滋病检测检验技术力量,与相关疾控部门、卫生医疗机构合作,先后在在北京、吉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开展性病、技术培训;与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管理局合作,举办全国监狱、劳教系统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培训班,为全国监狱、劳教系统培训技术骨干。

艾滋病病毒

曾毅

(八)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与国内相关组织协作,通过参加历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亚太地区艾滋病大会及相关国际会议,举办论坛、展览,宣传我国预防艾滋病的方针政策和取得的成就,促进基金会与国外组织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艾滋病病毒

曾毅与国际友人

研制疫苗

2002年10月,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北工大)成立,聘请曾毅作为学科带头人,担任院长职务,在曾毅的领导与主持下,将生命学院的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等与之前的学科配合全部搭建起来了。

曾毅本人在北工大继续了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改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的关于HIV的研究,两边的研究又各有侧重。比如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的更多侧重于疫苗和诊断试剂等,在北工大则侧重于药物筛选等,两边进行很好的配合,结果都做出了不少出色的成绩,其中一项就是关于HIV疫苗的研发。

研发HIV疫苗在国际上已有很多先例,但都已临床试验失败告终。当时,默克公司研发的腺病毒疫苗,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疫苗,可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

2004年开始,10个国家进行MSM人群(男性同性恋)免疫工作,但打了疫苗后感染HIV的人更多了。392个同性恋者打了疫苗,其中21个人被感染,762个对照者中才有9个人感染。

这一事件给全世界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大家认为希望更渺茫了。

2006年,曾毅的团队在研究中发现,DNA加载体的疫苗,免疫以后可以产生较高的特异性细胞免疫,但是很快就下降了,不能长期发生作用。这是由于同一种载体对疫苗免疫3次以上,机体就产生很多载体抗体,会把载体中和掉,载体里包的疫苗也就没有作用了。

为了让HIV特异性细胞免疫力保持更长,曾毅提出了多载体共同抗原的疫苗,用这个方法来使疫苗的免疫效果增高和延长。

曾毅团队使用DNA疫苗、rAAV疫苗、rSev和rAdv疫苗序贯连用,在小鼠中试验中产生良好的效果。他们进一步使用猴子进行实验,通过序贯注射腺病毒疫苗、仙台病毒和痘苗疫苗,猴子第一次细胞免疫反应可以维持8-9个月,第二次免疫后细胞免疫可以维持一年多。通过这种序贯连用,三次疫苗以上就能够大大延长疫苗作用时间。这种方法后来纳入了大科技专项传染病课题。

中药治疗艾滋病

曾毅在北工大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使用中药治疗艾滋病。他的实验室在多种中药中筛查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包括MT4细胞、Hela-CD细胞株、周围白细胞进行中药筛查,将有效成分组成两个处方,试验显示两个两个处方都可以把HIV抑制得很好。

2001年,李泽琳教授在第一届抗艾滋病会议报告了中药治疗HIV的相关结果,河南卫生厅的领导听完报告后表示希望能用此药治疗艾滋病人。于是,由河南省药监局批准了相关治疗试验。

试验开始,他们先在上蔡县治疗50人,后在商丘地区又治疗50人,共治疗了100人。患者一天吃药三次,结果腹泻减少,下降56%,体重增加了40%,皮疹减少了43%,食欲也增加了。一般的症状都有改善,没有严重副作用。

病人治疗前,CD4平均水平比较低,只有115,在治疗一个月后,差不多上升到200,3-6个月上升到300左右。治疗半年后CD4细胞增加30%以上的达80%,百分之百增加了65%的,甚至还有病人的CD4细胞增加200-300的。

目前,ZL-1中药治疗已经由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认真工作,只为拯救更多病人

除了在HIV方面的研究,曾毅还在EB病毒与鼻咽癌领域成就颇丰:曾毅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第一株鼻咽癌高分化癌细胞株(CNE-1);又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低分化癌细胞株(CNE-2);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免疫酶法;提出鼻咽癌病因的假说等……

曾毅还开展了针对其他病毒的研究,比如在国内首次研究了HTLV-1病毒在我国的分布及其与成年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HPV与宫颈癌的关系等。

他不仅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对人类的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因为这些成就,曾毅赢得了国内外荣誉,1991年获陈嘉庚医药科学奖,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02年当选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等。2006年,他荣获英国Barr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201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艾滋病病毒

1991年曾毅参加陈嘉庚奖颁奖大会

面对这些荣誉,他却只是觉得只要认真做事,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就好。

1987年,曾院士向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防治的官员庄严承诺,我们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把中国的艾滋病控制在低水平。32 年过去了,曾院士带领全国的抗艾战士,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一庄严的承诺。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这是曾毅最喜欢的诗,虽然获奖无数,著作等身,但他却把名利看得很淡。在他的眼中,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刻苦钻研的禀性,淡漠物欲的心境,敢为人先的气概,就会永远与科学研究无缘。

艾滋病病毒

曾毅

(1929.3-)

病毒学

肿瘤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

作者简介:

黎润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中国抗艾之路亲历者说(一)》,张文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曾毅口述访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3、本文图由作者黎润红提供(除备注外)

艾滋病病毒

上一篇: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中,多少系注射吸毒所致?

下一篇:来自2位艾滋病患者自述:比新冠病毒更狡猾,比疾病可怕的是人心

相关推荐

性病百科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