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高死亡率往往让人「谈艾色变」,但是艾滋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也在与时俱进。从第一位第二位治愈病例的出现,到越来越多的患者保持长久寿命和相对稳定的生活,科技让人类对艾滋病可治愈的那一天充满希望。
1959 年·刚果·金沙萨
1959 年,刚果还是西欧国家的殖民地。它日后的首都,这个中部非洲最大的城市——金沙萨,当时还被称作利奥波德维尔。
在当地,一名班图族(Bantu)男子被诊断出了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一种遗传因素导致的血液疾病。从他身上抽取的血样,存在了一个血清库中。
同年,在刚果万里之外的加拿大,一名小男孩基坦·杜加刚满 6 岁。
1980 年·美国·洛杉矶
10 月,一场诡异事件发生了。
在加州洛杉矶的一所医院里,大夫们正在忙碌。他们接待了几位前来就诊的病患。事后证明,这些患者非比寻常。
曾经,这些患者十分健康,有些还孔武健壮。如今,他们却出现了各种症状。他们的喉咙里布满了白色凝乳状真菌,几乎阻塞了食管;肺部出现了肿胀艾滋病治愈,呼吸困难得接近窒息;身上生出了紫黑色的斑斑块块,仿佛周身被毒虫咬过一般……
诊断结果显示,他们的免疫系统几近崩溃。
医生们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手段,希望能挽救这几条濒死的生命。然而回天无力,一名 33 岁的患者在发病仅仅 4 个月后,就在痛苦之中与世界告别。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当地的西达赛奈医学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一名 20 多岁的华裔见习医生也接触到了这样的怪病案例。他叫大卫·何,中文名是何大一。
1981 年·美国·亚特兰大
在洛杉矶医院,这种可怕的疾病的成因仍然扑朔迷离。医学界开始了正本清源的事后调查。
6 月,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率先表态。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上,它发表了关于这些怪病的报告。这种怪病有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记载。
1982 年,这种疾病有了名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根据其英文简称 AIDS,人们将它称作「艾滋病」。几年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确认了导致艾滋病的元凶,一种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病毒,简称 HIV。
科学家逐渐发现,HIV 感染人体后,会在人体内高速复制,破坏支撑人体免疫功能的 CD4-T 淋巴细胞,导致其数量逐渐下降。免疫机能崩溃,人体便无法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最终怪病缠身,彻底崩溃,等待这副皮囊的便只剩了死亡。
效果图:血液中的 HIV (圆饼状物体为红细胞,表面多刺的球形物体为 HIV)
1984 年·加拿大·魁北克
基坦·杜加死了。在有些人看来,他总算死了。
杜加的死因,是艾滋病引发的肾功能衰竭。在大众眼中,正是这位万恶的「零号患者」,将可怕的艾滋病从非洲带到了北美。
死前 4 年,医生警告杜加:他染的怪病会通过性接触传播。然而,这名加拿大空乘人员玉树临风,潇洒倜傥。据杜加自己估计,他每年都会有 100 多名性伴侣,一生的性伴侣总数超过 2500 名。整个北美都遍布了他寻欢的足迹。
医生不断劝诫,他却充耳不闻,继续寻欢作乐,直至死去。
1996 年·美国·纽约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揭晓了,得奖的是何大一。
作为著名的「鸡尾酒疗法」(cocktail therapy)的发明者艾滋病治愈,这一殊荣他当之无愧。迄今,这一疗法是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一疗法的发明基于一种观察:在传播和繁殖过程中,艾滋病病毒变异非常迅速;一旦病毒产生耐药性,药物便失去所有效力。何博士想出了「以三敌一」的新招。联合使用三种或以上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施加不同的选择压力,共同治疗艾滋病。病毒纵然机变百出,也很难拆解排山倒海又扑朔迷离的攻势。
病毒的复制被抑制住了。这个发现轰动了整个医学界。
何博士将这一疗法和相关成果专利以专利费每年 1 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中国,这一无私的决定使得中国患者受益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