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公布了一项研究,一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女性患者在使用脐带血进行干细胞移植之后病情出现了好转,目前体内已经没有检测到艾滋病病毒(HIV)。这也是截至目前全球报告的首例女性艾滋病治愈者,她是如何被治愈的?艾滋病为何难以攻克?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邀请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贾佳副教授进行科普。
“在了解艾滋病为何难以攻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艾滋病的致病机制。”贾佳介绍,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和体内的“坏细胞”如肿瘤细胞等,其中CD4+T淋巴细胞作为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能“清除”掉病原体和“坏细胞”。而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免疫缺陷的疾病,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它非常“喜欢”攻击免疫细胞,当HIV病毒进入人体内,会攻击CD4+T淋巴细胞并且在其内不断复制,同时还会“搞破坏”杀死免疫细胞后再不断寻找新的免疫细胞做宿主。HIV病毒在体内肆虐繁衍,造成人体免疫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最终会造成“免疫长城”的坍塌,引起病原体感染甚至还伴随一些肿瘤的发生,这正是艾滋病的可怕之处。
以最近两年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为例,人类从不认识这种病毒到研发出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也并没有用很长的时间,为何艾滋病从被发现至今已40年仍没有找到有效的疫苗和治愈方法?“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有共性,他们都是RNA病毒。”贾佳话锋一转强调,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而HIV病毒也是RNA病毒,RNA病毒的特征就是十分容易发生变异。首先,变异性强的原因就是病毒自身缺少核酸复制的“纠错系统”。因为HIV病毒缺少这种“纠错系统”,所以就会在复制过程中随意“变脸”艾滋病治愈,趁免疫系统不备,又“改头换面”大量繁殖。有科学家估算,HIV病毒进化的速度大概是人类基因进化速度的100万倍,这为疫苗和药物研制带来极大的困难。
其次,除了易变,HIV病毒还很容易产生耐药性。目前针对艾滋病的普遍疗法是将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混合起来的“鸡尾酒疗法”。但如果患者使用时依从性差,不按时按量服用,就会容易让病毒有“钻空子”的可能,随机突变产生耐药基因,从而对药物产生抗性。
最后,比较主要的难以研发药物的因素在于人体很难产生有效抗体。“设计疫苗需要让人体产生高效价的中和抗体,这种抗体就好比是挡在细胞前的一个‘卫士’,能蒙上病毒的‘眼睛’让它无法识别细胞。”HIV病毒的高度变异让疫苗无法覆蓋这么多种变异亚型。因此HIV的疫苗研制变得极为困难,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种疫苗能够产生有效的广谱的保护性。
既然疫苗和药物都难以有效应对艾滋病,为何仍有治愈患者出现?贾佳介绍艾滋病治愈,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艾滋病治愈患者一共有三例,分别为2011年报告被完全治愈的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白人男性,被称为“柏林患者”;2019年报告的同时患有霍奇金淋巴瘤和艾滋病的男性患者,被称为“伦敦患者”;以及最近的首例女性患者,她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除了艾滋病之外,还同时患有一种恶性血液病。”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时,除放疗、化疗的治愈方法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种办法能帮助人们建立正常的免疫系统或造血系统。
贾佳说,HIV病毒会借助要攻击的免疫细胞表面上的特殊蛋白作为辅助受体,即CCR5或CXCR4两种蛋白的帮忙,才能进入免疫细胞。如果一个人的细胞中没有这两种蛋白,HIV病毒也就无法进入,意味着对HIV病毒免疫。大约1%的欧洲人口有着CCR5基因缺陷,即CCR5△32基因。所以医生在治愈上述患者血液性疾病时,就选用了这种携带天然抵御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基因的人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供体,接受移植的患者自然也慢慢对HIV病毒具有了免疫力。
“如果说第一例‘柏林病人’是小概率事件叠加的巧合,第二例‘伦敦病人’则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贾佳表示,这三位患者分别用了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的办法,其实这些都同属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大范畴。其中,由于骨髓移植需要捐赠者和受赠者尽可能的匹配,且具有高侵入性和高风险性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不太适合大范围使用。第三位患者的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则给医学界带来更大的希望,这种治疗无需特别完美的匹配,排斥反应和对供体、受体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考虑用人工办法创造出CCR5△32基因,早在201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邓宏魁教授就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安全用于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所以完全可以期待,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将艾滋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的治疗方法,有望治愈更多患者。”贾佳补充。
最后,她提醒道:艾滋病在我国已流行30余年,在传播途径、感染人群和流行地区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吸毒人员为高危群体变为性行为传播占比更大,以及中老年和青年学生的感染比例增大等。“普通百姓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注意不共用破皮类用具,使用避孕套等安全性行为,真正做到防‘艾’于未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