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图源:livescience)
据统计,全世界有近370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HIV),每年死于艾滋病(AIDS)的人数约100万。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艾滋病患者通过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抑制HIV,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近日,英国剑桥大学医学系教授拉文德拉·库玛·古普塔(Ravindra Kumar Gupta)团队公布了世界第二例被治愈的HIV感染者——“伦敦病人”,其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艾滋病病毒》(Lancet HIV)。研究显示,该患者在进行干细胞移植后近30个月的时间里,其血液、脑脊液、肠组织或淋巴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病毒,并且供体来源的T细胞在患者体内维持99%的生长状态。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该患者的HIV病情已被治愈。
伦敦病人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近30个月的临床病程
“伦敦病人”:第二例艾滋病治愈者
亚当·卡斯蒂列霍(Adam Castillejo)是全球第二位艾滋病治愈者,被称为“伦敦病人”。卡斯蒂列霍是委内瑞拉人(Venezuela),1980年出生于加拉加斯,2002年到达英国伦敦,2003年检测出HIV阳性,罹患艾滋病。当时,艾滋病没有完全根治的药物,病人通常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来最大限度地抑制HIV,延缓病程进展,卡斯蒂列霍也只能通过服用药物延续生命。
亚当·卡斯蒂列霍(图源:hivplusmag)
2011年,卡斯蒂列霍被诊断出淋巴瘤晚期,医生为了治疗同时患有艾滋病的卡斯蒂列霍,尝试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幸运的是,一名德国捐赠者的CCR5基因上携带了两个Δ32基因突变,而这种突变能够阻止特定HIV病毒感染细胞。2016年5月,卡斯蒂列霍正式接受干细胞移植手术。此后,卡斯蒂列霍的身体开始慢慢恢复,于2017年9月最后一次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2019年3月,古普塔团队将卡斯蒂列霍进行干细胞移植后的临床结果发表于《自然》期刊,论文题目为“CCR5Δ32/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IV-1长期缓解”(HIV-1 remission following CCR5Δ32/Δ32 ha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一年后,研究团队将卡斯蒂列霍在CCR5Δ32/Δ3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病情评估从“长期缓解”(remission)改为“治愈”(cure)。值得一提的是,在艾滋病被发现的40年时间里,正式记录的治愈者只有1人,他就是幸运的“柏林病人”。2007年,患有艾滋病的布朗同时罹患白血病,不得已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幸运的是,布朗在接受两次骨髓移植之后,同时战胜了艾滋病和白血病艾滋病治愈,获得痊愈。2009年,研究人员发现,在干细胞移植后的20个月里,未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布朗并未检测到HIV病毒。巧合的是,两位治愈者都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且供体都携带CCR5突变基因。
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相关信息表
HIV治愈者
治愈时间
其他疾病
治疗方法
供体CCRS基因突变
柏林病人
2009
急性髓性细胞性白血病
干细胞移植
CCR5△32/△32
伦敦病人
2020
淋巴瘤
干细胞移植
CCR5△32/△32
CCR5基因与干细胞移植
我们有理由相信,两位患者之所以能够治愈艾滋病,是由于通过干细胞移植技术将供体带有CCR5基因突变的干细胞注入患者体内,从而在治愈白血病或淋巴癌的同时,治愈了艾滋病。研究认为艾滋病治愈,HIV能够特异性识别CD4+的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体内增殖,破坏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然而,HIV进入淋巴细胞需要与细胞表面的CCR5通道结合,如果编码CCR5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那么CCR5蛋白会出现结构异常,导致HIV不能进入淋巴细胞。干细胞移植是将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功能细胞从供体移植到受体的技术,一般用于治疗骨髓瘤等相关疾病,移植的干细胞会产生自己的免疫细胞,有助于破坏癌细胞。不过,单独的干细胞移植可能并不适用于艾滋病治疗,骨髓干细胞移植需要利用强力药物和放射物摧毁人体原有的免疫系统,其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引发的并发症很可能提高病人的死亡率。
HIV攻击T细胞(图源:medicalxpress)
总之,“伦敦病人”的治愈案例再次证明:利用CCR5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艾滋病是可行的,同时,也为今后相关疗法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经验和指导。
- END -
参考文献:
The London Patient, Cured of HIV, Reveals Identity.
HIV-1 remission following CCR5Δ32/Δ32 ha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Evidence for HIV-1 cure after CCR5Δ32/Δ32 allogeneic haem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30 months post analytical treatment interruption: a case report.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