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卫生官员和专家10日宣布,曾被认为“治愈”的一名美国艾滋病女童在停药两年多后体内再次检测出艾滋病病毒。这是医学界“抗艾”又一重大挫折,说明攻克艾滋病的任务远比想象的更复杂、艰难。
综合新华社7月10日电
抗艾重挫
美“治愈”女童艾滋病复发
这名女童2010年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被称为“密西西比婴儿”。她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女童在出生后迅速接受了药效较强的组合药物治疗。一般来说,艾滋病孕妇要在妊娠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宝宝出生后也要服用某种抗病毒药物,以阻止母亲把病毒传给婴儿。但由于这名女童的母亲直到临产检测时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没来得及采取防范措施,于是医生在她出生30个小时后使用3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使其血液中病毒数量明显减少,并在一个月后降到常规检测无法发现的程度。
刚开始,母亲和孩子定期就诊。女童18个月大时,与医院失去联系,治疗被迫完全停止。盖伊曾说:“我们有约5个月的时间完全没有见到这个孩子。当孩子过了一段时间再回来就诊时,我以为这个孩子体内的病毒水平会很高。让我非常惊讶的是,所有测试结果都呈阴性。”此后,这名女童再未用药,但仍每一到两个月接受一次检测。
2013年3月,医生宣布她被“功能性治愈”,即体内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去年10月,医生进一步宣布她“也许被治愈”。医学界当时认为,这一病例说明,对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及早治疗,或许能达到“功能性治愈”的效果。
但是,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10日说,本月早些时候,这名女童例行检查时在体内再次检测出艾滋病病毒,复查证实这一结果。检测还表明,她体内的T细胞水平下降,而艾滋病病毒抗体数量增加,说明艾滋病病毒在她体内积极复制。这名女童因此重新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这一令人失望的转折说明,与一些乐观人士所认为的相反,早期治疗方案仍不足以彻底消灭艾滋病病毒。
去年另一疗法也宣告失败
这是过去半年内医学界第二次宣布“抗艾”努力遭遇挫折。去年,另一种被寄予厚望的骨髓移植疗法也宣告失败。当时,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医生宣布,两名接受骨髓移植的艾滋病患者(被称为“波士顿病人”)似乎被治愈,但在停药几个月后病毒在他们体内均出现反弹,说明骨髓移植治疗艾滋病并不一定可行。
经历了这些看似成功但最终还是失败的案例后,真正得到公认被“治愈”的只剩一人,那就是被称为“柏林病人”的美国男子蒂莫西·布朗—他曾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2007年为治疗白血病在德国柏林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结果几乎被判死刑的他奇迹般被“治愈”,过去几年中体内一直没有查出艾滋病病毒的踪迹。
专家解读
治愈艾滋病比想象的更困难
那么,这些曾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失败意味着什么?
专家们认为,首先,寻找可重复的治愈艾滋病方法比以前想象的更困难。过去几年,一系列初步的“抗艾”进展给医学界带来乐观积极的情绪,让人看到战胜艾滋病的可能。但事实表明,这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目前对艾滋病的认识可能还处于初级阶段。
其次,永远不要低估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躲猫猫”的能力。“波士顿病人”主治医生、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蒂莫西·亨里奇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的失败显示,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潜伏”得比科学家此前预想的“更深、更持久”,血液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持久而重要的艾滋病病毒“藏身地”。
“密西西比婴儿”主治医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德博拉·佩尔绍德同样认为:“最新的进展显示,对艾滋病病毒及它的藏身地,我们还有太多需要了解的地方。”
女童短暂“治愈”仍有积极意义
不过,专家们同时认为,已取得的“抗艾”进展积极意义不容否定。亨里奇说,他们的骨髓移植疗法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从科学研究上讲意义重大”,包括让医学界认识到,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水平可降低至用高敏感仪器也检测不到的程度,以及现有艾滋病病毒检测标准也许还不足以判断病毒是否已被长期抑制,等等。
佩尔绍德说:“对根治艾滋病病毒的努力来说,这确实是挫折,但我们并不气馁。……无论如何,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取得两年多的完全缓解代表着重要的医学进步,它给我们提供了关键性的认识,也显示了重要的新问题。”据佩尔绍德透露,典型情况下,人们停药数周后艾滋病病情便会复发。
总体而言,医学界依然相信,“密西西比婴儿”总共27个月的缓解期将能继续帮助科学家了解怎样控制艾滋病病毒,乃至最终开发出治愈的疗法。伊丽莎白·格拉泽儿童艾滋病基金会副主席西蒙兹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病例依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让人了解了快速、早期治疗方案怎样影响身体对艾滋病病毒的反应,尤其在新生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