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曦
近日,一篇题为《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文章在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后,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研究组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研究组合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题为《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滋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的研究论文。
邓宏魁
外界认为,这篇研究论文的发表,意味着世界首例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由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基因组专家教授祁鸣教授对钱江晚报记者说,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的探索,将为很多重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路径。
人工创造基因突变,移植给患者
近些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科学家们致力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探索疾病的基因治疗途径。业内专家表示,基因编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人体基因编辑研究主要针对的病症包括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地中海贫血症、亨廷顿舞蹈症、血友病等重大致命性疾病,且在医学上尚无具有可行性的治疗方案。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屡获突破。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把基因编辑变成治疗艾滋病的工具,即探索通过基因编辑敲除成体造血干细胞上CCR5基因,再将编辑后的细胞移植到艾滋病患者体内,从而“功能性治愈”艾滋病。
1996年,艾滋病领域研究取得里程碑式进展,HIV入侵T细胞的主要共受体CCR5被发现,邓宏魁是主要发现者之一。
2007年,一名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柏林病人”,在接受具有CCR5-Δ32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清中的HIV病毒得到有效清除,实现了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2019年,另一个与此相似的“伦敦病人”也论证成功。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体内有一种发生突变的CCR5基因,这种基因突变可使人体对HIV产生免疫。不过,这种抗HIV版本的基因特别罕见,即使CCR5-Δ32突变率较高的白种人,纯合概率也仅有1%。
那么艾滋病治愈,能不能人工创造“突变”,然后移植给患者呢?
区别于此前两例病人直接移植,邓宏魁及其研究团队致力于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打造抗HIV的造血干细胞。但如何在造血干细胞中进行高效基因编辑,一直是临床应用的关键瓶颈。
经过基因编辑后的人造血干细胞,在动物模型中获得成功后,邓宏魁等人又进行一系列的优化。通过原解放军第307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研究团队进入临床研究。
“烧”掉CCR5,阻隔艾滋病毒入侵
另一方面,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技术日益成熟。然而,通过该方法同时治愈艾滋病,还是一道全球尚在攻克的难题。
2017年至2019年9月,邓宏魁等人合作成立的研究团队展开临床实验:选取一名艾滋病合并白血病患者,在中华骨髓库中找到合适健康供者后,体外利用CRISPR技术,将正常供者造血干细胞中CCR5编辑敲除艾滋病治愈,然后将经过基因编辑供者来源的CD34+成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因组医学专业祁鸣教授解释,“艾滋病毒进入细胞它需要一条桥,这个桥就是CCR5。邓宏魁研究团队就是把这条桥‘烧’掉,来阻断病毒入侵。随后将已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在治疗白血病同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也会对艾滋病毒产生抗体。”
移植后4周,患者白血病得到缓解。
当时,对人类进行CRISPR基因编辑仍然存在争议,部分原因是,有研究人员担心其副作用——CRISPR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突变,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但随后为期19个月的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白血病持续缓解。此外,患者短暂停服抗HIV病毒药物后,CCR5基因编辑的T细胞,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HIV感染。
重要的是,19个月的观察中,经基因编辑后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人体内长期稳定存在,并未发现脱靶及其他副作用。
据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这项长达多年的工作,已经初步证明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对于推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
关于该项研究的未来,邓宏魁教授表示,要通过各种方法优化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以降低脱靶率,实现100%的敲除效率。
位于深圳的国家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