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滋病恐惧的恐友,其实以前并没有这么多人恐艾,倒是现在定向数据的时代,哪怕你用手机看过一些传染病的新闻,甚至是性相关的新闻,冷不丁大数据都会给你推点艾滋病模棱两可的结论,也许一个不经意间,你就陷入了艾滋病的恐惧。所以专业的医生都会告诉你,去相信唯一一个有照片,有真实姓名,可以进行视频和面询的医生。而不是在网络上反复去搜索,网络上少不了一些恐怖“传说”和焦虑“具象化”,就像大家经常看到网络上这样的话语,“我昨天去理发被刮伤出血了,会不会感染艾滋啊?”,“公共马桶上有奇怪的污渍,会不会有事啊?”,“如果有只蚊子咬了艾滋病人又咬了我,那可怎么办?”
不少人对艾滋病并不是完全排斥,是网络的恐惧氛围让大家变得对艾滋病更有敌意和担心。本来就是一个非高危行为,非得有不良动机的人要说这种也是有感染的风险,需要一再的检测和确认,才能缓解内心的焦虑。其实,这是网络暗示后,出现的一种心理应激障碍,俗称“恐艾”,是由于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艾滋病是一种被严重妖魔化的疾病,过去人们对它的恐惧源于无知,如今则源于信息泛滥。比传染病更可怕的,是思想的病毒,是社会文化对疾病的污名化。曾经有艾滋病感染者来到恐艾干预心理的官方群,看到了恐友们因为受到网络错误信息诱导,内心非常痛苦,不禁感慨,恐艾的人比感染了艾滋的人,所承受的压力更大,情绪也更不稳定。
恐艾症是一种急性心理应激障碍
当发生了高危行为,担心自己会不会得艾滋病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过分担忧,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症状,反复幻想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情景,并不停地搜索相关信息,一次次做检测,就要警惕可能患上了恐艾应激障碍。恐艾并不一定就是心理问题,但是长期恐艾容易导致产生心理疾病。
有些人恐着恐着,就出现了和感染HIV一样的症状,比如淋巴肿大、喉咙痛、发烧、失眠、乏力、头晕等。
但这不代表真的感染了艾滋,而是因为过度焦虑恐慌,人体的免疫系统所做出的应对反应。HIV正好也是破坏免疫系统的“杀手”,所以出现相似的症状并不稀奇。划重点!症状并不能作为是否感染艾滋病毒的判断依据,如果有高危行为,进行HIV检测才是最靠谱的。如果没有高危行为,进行恐艾心理干预最重要。恐艾心理并不是一味迎合恐友去保证恐友没有艾滋病感染风险,借此让恐友获得一个暂时的安全信号。而是运用科学的心理方法帮助恐友树立对艾滋病和心理的基本认知,掌握基本的艾滋病恐惧脱恐框架。
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恐艾症的背后,是被污名化的艾滋病和各种错误的认知。事实上,只要对艾滋病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就可以极大缓解这种心理恐惧。
很多恐艾症患者没有过高危行为,却担心日常的接触会感染艾滋病,甚至严重影响生活。
殊不知,HIV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离开人体后,在常温下只能存活数小时数分钟,基本就是“见光死”。虽然说离开人体就立马死亡或者失去活性的说法太过于激进,但是艾滋病毒的确不会通过体外随意传染。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有三大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没有体液交换的日常生活不会传播艾滋病毒,比如拥抱、握手、共同进餐、完好的皮肤接触汗液和唾液等。
如果发生了高风险的暴露行为,也不要惊慌失措,在72小时内尽快服用阻断药物,可以有效阻断病毒复制扩散。在各地的定点医院暴露门诊,以及正规的网上药店,都可以购买到阻断药。
被误解的艾滋病患者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被发现以来,艾滋病一直承受着各种污名。当人们说起艾滋病,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
一方面,艾滋病具有可传染、致死性、不可治愈的特点,至今也未有预防性疫苗问世,疾病特点本就造成恐惧。另一方面,艾滋病人手持针管报复社会、一夜云雨后遭恶意传染等新闻广为流传,虽难辨真假,但无疑加剧了人们的“恐艾”心理。
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还被赋予了无数隐喻和联想,常常与滥交、吸毒、卖血、同性恋等联系起来。如果一个人得了艾滋病,人们总会揣测他的经历,打上“私生活混乱、行为不端正”的标签。
更糟糕的是,对艾滋病的污名化,让感染者隐藏自己,使得艾滋病的防控愈加困难。因为担心遭到歧视与侮辱,感染者不敢袒露自己的身份,逃避检测与就诊,既妨碍了自身的治疗,也不利于公共卫生预防。
正确面对艾滋病,我们可以这样做
诚然,人类对疾病和死亡本能的抗拒,令我们难以摆脱对艾滋的恐惧。但恐惧也有其价值,它提醒人们要提高防护意识,避免高危行为,不慎感染后要及早检测、积极治疗。
如今,艾滋病在预防与治疗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也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HIV感染者通过规范治疗,将体内病毒载量控制在低水平,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预期寿命几乎不受影响,日常接触也不会造成传染。
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来说,缺少的不是药物,而是社会的理解和关爱,让他们能像常人一样生活。就像陈晓宇医生,他所认识的很多艾滋病感染者从被发现到现在,已经活了二十多年了,身体非常健康。有的还和他一起健身。所以,如果你不是患病群体,请正确认识艾滋病,停止无端的联想,放下对艾滋的厌恶。
今天是3月,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定的“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呼吁公众消除狭隘偏见,维护每个人的权利与尊严。
有的人觉得艾滋病患者都是私生活混乱,有的人却矫枉过正,极度焦虑自己会得艾滋病,这些歧视与心理恐惧都是错误的。
艾滋病只是一种疾病而已,它的传播途径不可耻,唯有正视与科学防治,才能真正告别谈“艾”色变恐艾,一起终结疾病流行。
最后恐艾干预心理想告诉大家,大家恐惧的是艾滋病毒,担心的也是艾滋病毒。但是请勿把病毒和感染者划为等号,很多积极服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感染者,其体内的病载几乎为零。也就说明,他基本已经不再具备传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了,同样享有与大家相同的生活和平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