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学院
艾滋病由HIV-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引起,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广泛危害的人类传染病,我国近年来HIV-1感染者人数呈较快趋势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尽管联合抗病毒治疗(俗称鸡尾酒疗法)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HIV-1感染者可以长期带毒生存,但由于病毒可在记忆性CD4+ T细胞中潜伏感染形成稳定的病毒储存库艾滋病治愈,艾滋病至今仍无法治愈。患者一旦停药,储存库就会释放新的活病毒,导致感染卷土重来。当前,艾滋病治愈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减少患者体内的病毒储存库,以及重建病毒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由于HIV-1在所潜伏的CD4+ T细胞中处于沉默状态,不进行复制也不产生病毒抗原,因而在表型上与正常CD4+ T细胞没有明显区别,这为研究潜伏感染细胞的特征,及精准定量其规模大小造成极大的困难。
邓凯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HIV-1潜伏储存库的研究,课题组的最新工作报道了一个新颖的可在CD4+ T细胞中模拟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模型,且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基于HIV-1 Env转录的病毒储存库定量方法,为研究HIV-1潜伏感染和评估患者体内病毒储存库大小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相关研究近期分别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eLife及Journal of Virology上。
由于患者体内HIV-1潜伏感染细胞的频率极低(仅占CD4+ T细胞的百万分之一),难以对其进行直接研究,体外模拟潜伏感染的细胞模型无疑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工具。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受困于无法直接观察HIV-1潜伏的细胞,已成为领域的主要技术瓶颈。课题组发表在eLife上的“Infection with a newly designed dual fluorescent reporter HIV-1 effectively identifies latently infected CD4+ T cells”文章建立了一种新颖的可直接观察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模型,在此模型中获得的HIV-1潜伏感染细胞具有高度的生理相关性。同时,利用类似的策略在Jurkat细胞系上也成功构造出一类含有整合位点多样性的细胞系模型(J-mC)。课题组进一步基于J-mC细胞,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鉴定了一个新的小分子化合物ACY-1215,可作为HIV-1潜伏的逆转药物,为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临床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
艾滋病治愈的关键在于清除患者体内的潜伏感染细胞,因此,如何精准评价潜伏感染细胞的多少是领域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这相当于为所有艾滋病治愈研究的临床试验找到一把合适的尺子。课题组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Evaluation of HIV-1 latency reversal and antibody-dependent viral clearance by quantification of singly spliced HIV-1 vpu/env mRNA”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HIV-1 vpu/env mRNA表达的定量PCR测量方法。经过多种实验验证,该方法能够很好的避免基于gag/pol设计所带来的测量缺陷型病毒的缺点。同时艾滋病治愈,该方法能够高效评估潜伏逆转药物的激活效率以及广谱中和抗体在HIV-1感染的人源化小鼠中清除潜伏感染细胞的效果。该评价方法的建立为临床上精准定量患者体内病毒潜伏储存库的规模提供了新的方案。
我院2018级博士生蔡金锋是eLife论文的第一作者,邓凯教授是论文通讯作者。我院2016级博士生高宏博是Journal of Virology论文的第一作者,邓凯教授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USTL)医学院的单梁教授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也获得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临床样本支持。
论文链接:
E N D
稿件来源 | 邓凯教授团队
初审 | 谭勇
审核 | 周家国
审核发布 | 吴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