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艾滋病病例于1981年12月1日确诊,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这天旨在提高公众对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艾滋病的英文全称是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系统缺乏综合症”,简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Aids”。这个简称的字面意义就是“援助”的意思。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
世界艾滋病日简介
“世界艾滋病日”的目的有四个方面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我国2018年宣传活动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英文主题为“Know your status”,知道你的感染状况)。
艾滋病简介
一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译音世界艾滋病日,全称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 AIDS,中文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
它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当中存在着各种细菌、病毒和其他不好的东西。这些坏东西或多或少都会在有意无意间通过你的鼻子、嘴巴等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面,但是我们并不那么容易生病,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好比我们身体里的“军队”,“军队”里最能打仗的士兵叫做“T淋巴细胞”。“坏东西”进来一个,他消灭一个,进来一群,他消灭一群。而艾滋病毒HIV跟其他的病毒不一样,它非常厉害,非常狡猾,它会攻击T淋巴细胞,大量吞噬、破坏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被消灭了,那整个“军队”也就溃不成军了,也就是免疫系统被破坏了,最终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导致死亡。所以,如果不重视这个疾病,它的死亡率近100%。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艾滋病人通过长期、规律的服药,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但无法根治。
二
艾滋病有哪些传染途径?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眼泪和尿液中。目前有可靠证据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三条途径。
三
哪些人容易感染艾滋病?
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人,称为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1、有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男性;
2、静脉注射药瘾者(如海洛因、可卡因等);
3、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了的血液及血制品;
4、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头均可能感染上艾滋病;
5、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母亲所生的子女。
6、商业性性工作者;
7、曾经有偿献血(浆)人群。(河南艾滋村,卖血感染)
四
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请大家记住以下16字:“洁身自好,远离毒品,顶住诱惑,保护自己”。虽然目前艾滋病仍是不治之症,不过,只要针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要预防它,其实亦极简单。
(一) 谨慎性行为:任何受感染人士发生的性行为都有可能传播 HIV。不过,如果你和你的配偶一生都只有对方一个性伴侣,那么双方自然不会经由性接触而染上艾滋病。为使你的家庭免受艾滋病威胁,你应注意下列几点: 1、不要性滥交:性伴侣越多,越容易感染 HIV。 2、若不能确定性伴侣是否已感染病毒世界艾滋病日,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要使用胶质的 安全套,更应注意安全套的质量和正确用法,藉以减低传染的机会。 3、避免酗酒或滥用药物:酒精和药物,会使你失去理智和判断力,以致影响你的性行为。
(二)避免共用针筒:1、远离毒品。 2、切勿共用针筒注射毒品。 3、就是未能戒除毒瘾而要共用针筒,亦必须灭菌后再用。
(三)减少血液接触 不少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都会透过血液传染,因此,但凡处理伤口,你都要:1、避免皮肤、眼睛或口腔接触到别人的血液。 2、先戴上用完即弃的胶手套,才替别人护理伤口。
(四)防止母婴感染做母亲的,只有确保自己没有染上 HIV,才能令婴儿免受感染。假如夫妇未能确定彼 此是否带有病毒,在决定怀孕前应先进行 HIV 抗体测试。
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存活数小时。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且病毒在离开体外的瞬间失去传染性,故日常生活接触中不会感染。在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中,以下途径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1、一般接触、拥抱和握手; 2、同一泳池游泳、一同乘车、上课、工作; 3、空气(说话、咳嗽、打喷嚏等)、蚊虫叮咬; 4、共用茶杯和餐具、共用电话和办公用品、共用毛巾、马桶。
撰稿:张 乐
审稿:娄超群